陳 潔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它所表達的內容能夠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那些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能夠開啟人的心智、陶冶心靈。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音樂教學也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注重音樂課堂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在音樂課堂中,注重了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措施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在體驗、感受音樂美的過程中,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音樂教育成為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伊甸園。以下是筆者近幾年來從事音樂教學工作中音樂課堂情感教育的幾點體會:
一、以趣激情,在興趣中激發情感
教育離不開情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因為情感最能教育人、打動人,也最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的特點不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心理學原理認為:“情感不僅是興趣、動機、信心、意志、態度等個性品質培養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所在,情商的健康培養是一個人健康發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環。”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關鍵。以趣激情,在音樂課上首先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把帶著興趣的學生引入到音樂作品中。如:在欣賞《鱒魚鋼琴五重奏》時,始引課,老師用歌唱告訴學生一個故事,然后從釣魚開始引申這個故事,生動地描述了作者是如何看著小魚從自由自在,到陷入漁夫圈套,最后悲慘地離開自在生活的小河。故事是學生們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在講述中,學生們的情感也會隨著小魚的命運而跌宕起伏,在聆聽時特別認真,并可以在欣賞后準確地用各種表情符號和小標題表現出自己的情感體驗,隨后拓展,在完整聆聽中隨著音樂的起伏編寫自己內心的小故事抒發自我情感,學生在興趣中體驗到了作品的情感,得到了課堂的快樂和滿足。
二、以聲傳情,讓聲音感染學生,培育情感,享受音樂的美
音樂需要渲染力,聽者更能體會這句話。在音樂教學中的音樂渲染力,是無形的聲音。老師甜美的語言,高亢、嘹亮的歌喉是與學生傳遞情感的最有力武器。以聲傳情也是情感教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
首先,語言優美,聲聲入耳。柔美、富有磁性的語言有豐富的感染力,是激發課堂活力的催化劑。音樂老師的發音、語調、語速、語言的力度等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吐字準確,發聲方法正確,對音樂作品的情感把握準確,以恰當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表現出來,把歌詞朗誦的生動、清晰、悅耳,進而表現出天然的節奏感與音樂美。舒展優美的語言,情感真切的語感,會讓學生身臨其境、浮想聯翩,讓學生在詩一般的語言中感受美、體驗情,從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中,達到以聲傳情。
其次,規范范唱,以聲動情。范唱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范的范唱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歌傳情的作用。教師用熟練、規范、流暢、含情、傳情的歌聲去打動學生,使學生通過聆聽,被老師美妙的歌聲中蘊含的情所打動,就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唱愿望。
三、以情育人,在音樂情感教育中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音樂有著強烈的愉悅作用,音樂可以讓聽者‘情緒化。特別是那些令人愉悅的音樂作品,在聽后會讓人產生積極的情緒并能煥發出奇異的神采。音樂作品的個性就是能讓聽者在欣賞中尋找到共鳴,都能利用音樂的表現形式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音樂往往反應了不同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而不同情緒的音樂作品往往使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更加強烈。例如:在欣賞《洪湖赤衛隊》選段《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后,讓學生了解歌劇特點的同時,并體驗、感受歌劇音樂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現力,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同時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并深感生活在這樣溫暖的大家庭里、能學習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在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時,啟發學生從優美的樂曲中去想像春天靜寂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搖曳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大自然迷人的景色,領略偉大祖國山河的無比壯麗。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熱愛民族音樂的思想情感。
有了情感,才能感悟音樂,才能創造音樂;有了情感,才能為自我情商的健康發展打下鋪墊。正如人們所說的音樂教學是情感藝術的教學。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情感作用,陶冶學生的性情,培育學生的健康情商,提高審美能力,使學生健康、快樂、愉悅的成長。
作者單位:世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