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靚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我選取人教版第二冊《左右》一課,在這一教材內容基礎上,針對大部分智障學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確辨別左右及無法分清鏡面條件下的左右這一共性特點,進行改進,我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數學相結合,設計了校本教材《認識左右》。
二、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為15歲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間,大多缺少方位概念,無法辨別鏡面條件下的左右方位,他們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能力較差,卻又活潑好動,不能較長時間地維持注意力。因此,我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律動活動,既滿足了他們的天性,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關于鏡面對稱條件下的左右。
三、設計理念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運用體驗法施教,不僅使學生心情愉快,而且還能從體驗中自覺地探求有關知識和技能,使這個過程成為一個體驗學習的過程。
四、教學目標
我通過學生對左右的掌握情況設立了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準確分辨左右;辨別鏡面條件下的左右。
2.過程與方法:注重體驗過程,幫助學生將課堂知識轉化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識遷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鏡面對稱條件下左右的位置關系。
教學難點:鏡面對稱條件下左右的位置關系。
六、教學流程
本節課由三部分組成,完成初評;突破難點;強化鞏固。
第一部分:律動導入,完成初評
此環節以律動音樂《幸福拍手歌》導入,請大家跟我一起做關于左右的動作,在這一過程中,我要觀察學生對左右的感知情況,測評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爾需協調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學中給予指導支持。
第二部分:實際應用,突破難點
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第一個環節:實物演示,認識左右
活動1.說出名字
按照初次測評的結果分組坐,并進一步強化,低能力組的學生,說出自己的左邊、右邊同學的名字。高能力的學生幫助補充完成。
活動2.觀察積木
我拿出多種顏色的積木擺放好,讓學生觀察從左往右數第二塊積木是什么顏色,順勢說出,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們看到的不一樣呢?此時請一名學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觀察并說出結果。從而引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左右的位置是發生相反變化的,這時交代這種現象,在數學中我們叫鏡面對稱現象。
活動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張多人合影的照片,讓學生找出在我的左邊是誰?那么在實際拍照時我的左邊又是誰呢?進一步感知,鏡面對稱現象就在我們的身邊。
第二個環節:運用所學,理解鏡面
因為我發現生活中出現最多的是在學習團體操及律動舞蹈時,做鏡面運動,學生分辨不清。雖然我們的左右是固定不變的,但是當我們改變方向的時候,左右兩邊的位置是發生變化的。我們應該根據方向的變化認清左右兩邊。因此,我設計了如下三個活動。
活動1.同桌互做
為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我設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將拍手歌引入教學中,在合作的過程中,親自體驗雖然彼此伸出的同一側的手,但卻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為下一步學習鏡面動作打下基礎。
活動2.觀看錄像
第一步采用直觀觀看的方法,讓學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動作,請高、低能力組的學生各一名,跟隨錄像做動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觀看錄像,說說不同方向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此時引導說出與錄像中的人是相反動作的,并讓全班同學試著跟做,我進一步指導糾正鏡面條件下的對稱動作。
活動3.鏡面動作
我采用分組式教學,高能力組的學生動作難度加深,做鏡面條件下的動作,強化辨別左右。低能力組的學生由輔助教師帶領繼續學習鏡面條件下辨別左右。
第三部分:強化鞏固
練習題1:
“請學生說說教室的窗戶在你的哪邊?那么你想想窗戶在老師的哪邊?”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練習題2:
通過課件,找出正確的位置來幫助學生理解鏡面對稱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領示范下做鏡面動作,與學生共同跳一段律動舞蹈,在歡快的音樂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同時檢驗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及掌握情況。
七、作業布置
我依據學生的能力設計分層式作業,強化鞏固完成。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想,當然可能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現象。那我會在施教過程中適時調整,借用更適宜的教學方法,并結合大型團體操,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辨別鏡面條件下的左右位置。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燎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