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平
剛畢業的師范畢業生應如何使自己迅速成長為中學的骨干教師?這是每一個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已在學校教學的中學教師應如何不斷地提高自己?這也是許多青年教師十分關心的。下面筆者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關于教師的成長過程
教師分化大致為四類:不合格型、合格型、經驗型(實踐型)、學者型。
1.適應時期:1~3年,這是教學新手向教學熟手的轉變時期,是教師上崗后的工作初期。師范生經過師范教育專業系統訓練,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理論素養,同時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和鍛煉,對中小學教學實踐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與一個成熟的教師相比,新教師存在明顯的缺陷,諸如課程知識、實際教學經驗、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及教育方法、教育能力等方面。
我國師范教育的許多知識與社會和學校實際脫節。所以,必須注意下面三個問題:
(1)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由師范生向教師角色的轉變;二是由教學理論知識向教學實際能力的轉變。
(2)作為學校行政,要注意對新教師的傳、幫、帶,讓新教師結對、拜師,進行教育教學常規要求和相關檢查,尤其是很多學校都讓新畢業的師范生做班主任,學校往往缺乏細致的指導、示范和培訓。
(3)作為新教師,要強化自主意識,要以自己模仿、借鑒和主動學習為主。
2.分化定型階段:4~8年,又叫迅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教師會出現分化,絕大多數教師會在教學實踐上持續努力,全面掌握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逐漸成長為基本功扎實、有一定教學經驗、教學實效明顯的經驗型教師,從原有群體中分化出來。
這一時期,有些教師在繼續強化教學基本技能技巧發展的同時,更側重于系統的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使其知識面寬,思想觀念轉變快,教學改革有膽有識,這一部分教師的所授課程一般有一定的深度,水平較高,盡管在技能技巧方面尚有不足,但卻有較強的發展后勁,日積月累地成為教學成績較突出的教師。
但是,有的教師基礎比較差,動力缺乏,教書只是“為了混碗飯吃”,無遠大目標,缺乏主動性,教育教學基本功比較差,隨著年齡優勢的消退和身體素質的下降,開始定型為“教書匠”,甚至一輩子也教不好書。
3.突破階段:教學8~9年以后,人到中年,開始從教學能手向專家型教師轉變,知識型和經驗型教師盡管不滿足于現有的發展狀態,但如果方法不對或沒有繼續提高的意愿,就有可能進步不大。這一時期又稱“高原期”,要想有所突破,建議去尋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
知識型教師要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消化和發展所學的知識,使明確理論知識經驗化、體驗化并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教育思想或信念,同時更要注意自己的教學技能技巧,在感性發展和技能技巧上下工夫。
經驗型教師則要在系統的理論學習上下工夫,努力把自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教育實踐智慧化成知識,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科學化、規范化、理性化。
總之,這兩類教師要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悟性為基礎,以自己的教學個性類型為條件,通過自己不斷學習和反思來繼續提高自己。要想繼續提高的教師一定要把握關鍵期,突破“高原效應”,使自己成為準學者型教師。
4.成熟階段:10~15年間,這一時期屬于教師工作最佳狀態階段。此期間教師在認識、情感、個性和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升華。但要成為學者型的教師只靠單純的理論學習,技能診斷和發展,知識與經驗結合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以自己的學科性質特點為基礎,要研究自己的教學個性,要有創新意識和精神,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或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因此,個性化教育研究、主持科研課題是成為學者型教師的必經之路。
二、化學教師成長的個人體會
我在中學第一線教學13年,其間做過初中班主任3年,高中班主任7年,還做過化學科組長、年級主任、教導副主任、高中部副主任、產業處主任、高中教工黨支部書記等;1996年以后做了5年的縣級市化學、生物教研員,2001年至今做地級市化學教研員,在學術上也小有收獲。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看,有如下的體會:
1.抓住關鍵期。教師成長曲線如右圖。教師到校后的1~3年只是適應學校教學,能力提高較慢,但是是一個積累時期;4~6年為迅速成長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即4~6年內在教學方法、業務素質等方面沒有大的變化,甚至停留在原有水平,以后就很難改變,這是因為你已經養成了一些壞的習慣。
這一時期要注意有做各種記錄的習慣,如每一節教案后面留一空白,上課結束后在空白處寫“教學后記”,記上課的成功與失敗,記學生的閃光點和典型錯誤,記對教材和資料的疑問……;又如專門用一個筆記本記班主任工作得失、記別的班主任處理班務工作的好方法等等。這些資料就是下一次教學、下一次做班主任工作的參考資料,也是你今后寫論文的素材;同時還是你不斷提高的原始積累。例如“教學后記”,課后總結記錄這一節課的成功失敗之處,成功的是否還可以更完善?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應怎樣改進就不會失敗?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有這樣一個化學教師:大學畢業時成績不錯,剛來到學校試講和到后來的2年教學中都感覺過得去,但后來越來越感到他不如后來到學校的新教師,講課沒大的問題,可是班級管理和學科成績總比別人差。究其原因是滿足于現狀,不刻苦,舍不得在教學研究上下工夫,講課只圖完成任務,不與學生溝通、不作深層次的教學研究。
所以,一個剛畢業出來的教師必須早一些給自己定位,有了這樣一個目標和定位,一切辦法都可以想出來。
2.向一切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大學生畢業生常常躊躇滿志而經驗不足、意氣風發卻孤芳自賞。究其原因,一是來自社會上的流行理念,覺得“教師是玻璃缸的金魚,前途光明、出路不大”;二是覺得自己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學了很多高深和前沿新知識,一定可以勝任區區一個初中或高中教材的知識教學。
可是有責任心的新教師很快會發現,自己教學經驗和社會經驗非常有限,有時竭盡全力卻效果不好。所以新畢業的大學生到了工作單位,既要信心十足,又要謙虛謹慎。因為你是學生的時候,你的老師可以毫無保留地提醒你、將經驗和方法傳授給你;可是工作后作為同事,別人沒有一定要幫助你的義務,同事間有時候還有一定的戒心,你不謙虛甚至有些驕傲的話就很難有較大的進步。
所以,要盡可能向成熟教師、骨干教師或者名教師學習,向名教師奮斗。學他們的教學好方法、教育好技巧,學他們的刻苦奉獻精神。如聽課、討論問題、看別人的備課和教學后記,看別人如何寫文章等。周總理曾說:“與有肝膽人共事,于無字處讀書”。
3.突破“高原效應”,成為學者型教師。這一時期一定要繼續研究教材、研究教學方法、研究學生心理(了解學生)和管理學生的方法,將教學后記整理、反思,寫教研論文,搞課題研究。自己當過學生,不一定了解學生的心理,尤其不一定了解現在你所教的幾十個或一百多個學生的心理。時代在變,你的年齡和心理在變,必須在現實中研究。他們想什么?感興趣的是什么?最了解的是什么?為什么對某些學科開始感興趣、后來又不感興趣了?如何穩定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違紀同學、早戀同學如何做思想工作?用什么方法管理學生效果最好?如何發揮班委、團支部、小組長、科代表的作用?這些都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高考、中考是我國受人為因素影響最小、最公平競爭的唯一一塊凈土,你教的學生高考成績怎樣是學校、教育局、社會和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也是衡量你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所以研究高考,使自己所教的學生取得高考化學好成績非常現實和必要。研究高考的方法是:研究復習方法、幾年高考試題的題型、考點熱點(最好列表對比)、深度難度及其變化、題目用過什么載體考查什么能力點。
在教學中要及時將經驗體會總結寫成論文,并能參與或獨立主持科研課題。我的化學教學業務能力能迅速提高,也得益于不斷地寫教研論文和參與并主持科研課題。要想寫出高質量的論文,搞出高質量的科研課題成果,關鍵是要抓住教育科研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平時就要收集素材和資料。
4.練得較強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講課要有氣勢、有飽滿的精神、聲音洪亮,表達的語言要精煉、抓得住關鍵,不拖泥帶水,最好能詼諧幽默、善舉其他例子予以說明;寫文章要能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需要堅持、需要模仿、需要反復練習。
5.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要能熟練使用常見的學科工具軟件、能上網找到對教學有幫助的教學資源、具有制作課件的能力(如用PPT課件、制網頁課件、用Flash和其他軟件制作課件),能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上課和輔導學生。
總的說來,要使自己迅速成長為一個中學骨干化學教師,必須踏踏實實,有刻苦鉆研和樂于奉獻的精神,像唐僧去西天取經那樣,腳踏實地才能取得“真經”,成為有大德、大智慧的高層次教師。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