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慧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是新課標對我們的要求。其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傾心朗讀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內容感悟,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一、感情朗讀,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
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把句子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地朗讀,有利于學生積累、體驗、增強語感。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訓練語言表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黃鶴樓送別》一文,以飽滿的情感、如詩的語言描繪了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好朋友孟浩然餞行的感人場面,描繪了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俯臨長江、飛檐凌空的黃鶴樓,點點沙鷗、浩蕩江水、藍天白云、依依楊柳,景物清新雅致,讓人流連忘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從讀中盡情地欣賞到江邊景色之美,體會詩人和友人當時情感的變化。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生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情景朗讀,訓練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鼎湖山聽泉》《三亞落日》《黃果樹瀑布》《觀潮》《草原》等,都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黃果樹瀑布》的二至七節,具體寫了在黃果樹瀑布風景區游覽的所見、所聞、所感。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來朗讀體會。比如,為了引導學生通過聲響來體會黃果樹瀑布的壯美,可以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聲響的詞句,如“嘩嘩”“漸近漸響”“潮水般涌過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就只存下一片喧囂的水聲了”“雷聲轟鳴”“山谷回應”“訇然作響”等等。抓住它們去朗讀體會,就容易身臨其境,感受黃果樹瀑布的無比壯美了,從而誘發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再現自然美,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他們去想象,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三、體悟朗讀,訓練學生的獨創思維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如在教學《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時,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想象、體會恩科西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觀消沉,而是開始學習怎樣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可怕的艾滋病。他一邊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一邊關心和他一樣患病的兒童”那可貴的無私奉獻精神。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小斗士”的精神讓人可敬,讓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年老體弱的談遷重編《國榷》這部分,在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抓住“四處尋訪”“廣泛搜集”“一襲破衫”“終日奔波”等詞語,通過不同語調、抑揚頓挫的朗讀,讓學生體會談遷在逆境中不低頭、不屈服、堅定信念、自強不息的可貴精神。對小斗士恩科西和史學家談遷的精神的贊美,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理解感悟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依據教材,抓住重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不但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含聲調、節奏等方面)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加強有感情地朗讀訓練,是上好語文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當然,在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的差異,各年級的訓練要求不大相同,其側重點也不同。但從訓練手段上來說,小學階段不管哪個年級,都應當突出讀的訓練,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和訓練,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并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周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