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福
語文課本里的文章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無不富于人文精神,是豐富學生情感的營養劑。
母語教材就像一座宏偉的民族歷史博物館,里面陳列了各個歷史階段留下的寶貴文物。大禹治水的偉業,愚公移山的精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辨,活版印刷術的發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打開語文教材,掀起語言符號的帷幕,躍入你的眼簾的是座座歷史豐碑,巍巍民族精神,何等的光彩奪目,何等的感人肺腑!這些民族語言文字如同文物、化石一樣是無價之寶,是教育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語言文化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財富,母語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最重要的基礎教育。本人結合實際教學擬從以下三方面做一淺述。
一、激情,打開情感的大門
在語文課中,教師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實現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上要激起學生的感情,打動學生的是情,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成功的。《新課程標準》在三維目標體系中加入了“情感、價值、態度”。學生有了濃郁的情感、歡樂的情趣,那么他們就會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反之,我們在課堂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把學生當作沒有意識、沒有生命的倉庫,那樣的課堂效果不言而喻。沒有情,求知欲不強烈。人的情感體驗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讓學生盡情感悟課文中的情感因素。
課文中有許多使用得確切、妥帖、生動傳神的好詞佳句,不同的學生自然會有不同的喜好,讓學生挑最喜歡的詞來品嘗和交流;課文中有對某一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的描述,讓學生挑出使他最感動的那一點進行交流;課堂上設計一些具有討論性、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情感的問題,使他們的情感得以表現出來,老師再給予肯定贊同,那么他會繼續投入更多的情感。
在寫人物的課文中讓學生談談最喜愛文中的哪個人物,不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在教《珍貴的教科書》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你談一談指導員的哪些地方讓你在思想上受到感動?有的學生談到指導員用生命保護書,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沒考慮個人的安危,把教科書看得比生命還珍貴,讓我很感動;有的學生談到指導員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想到的是別人和書,為別人著想得多,沒有考慮個人的安危,這讓我感動;有的學生談到指導員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還在教育我們好好學習,這讓我感動。學生激動的是情,感動的是心,在精神上、在內心深處與文本產生了共鳴,點燃了他們情感的火花,打開了學生情感的大門。
二、悟情,點燃思想的火花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里。學校里學習的許多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觸過的文化財富,會在我們的心里留下痕跡。”同學對文學情感的感悟也是如此。只有學生在思想上接觸過的東西,才會對他產生影響。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體驗性活動,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宏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加深對情感的理解,在思想上對文本情感的精神實質加深認識。
我在教學《自己去吧》這篇課文時,設計了表演、采訪環節,一位表演鴨媽媽的學生聽到小鴨說學會了游泳,夸小鴨說:“你真棒!”當時又對小鴨和鴨媽媽進行了采訪,“小鴨,你學會游泳后你的心情怎么樣,有什么要跟大家說的?”小鴨說:“我學會游泳很高興。我自己不去游,就學不會游泳。”“你為什么要讓小鴨自己去游泳?”鴨媽媽說:“小鴨不自己去游泳,他就學不會游泳。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才能學會。”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體驗活動從思想上認識到什么事只有自己去做才能學會,不然就學不會,增強了其自立意識。學生在體驗活動的感悟中點燃了思想的火花。
三、用情,澆開心靈的花朵
語文課堂中讓學生燃起思想的火花,是為他們在思想上受到的洗禮能用到生活中去,能為他們的生活做指引。在學習了有關孝敬父母的文章之后,我就會布置“我為爸爸媽媽做件事”“我讓爸媽開心一次”之類的活動;在學習了保護環境的文章之后,我讓他們開展“環保小衛士”、開展“我為花草澆飲水”“我做校園美容師”的活動,讓他們把思想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語文課堂里,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更應關注的是進入學生的生命領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們的身心作為生命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并由此煥發生命活力,這樣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只有引導學生將課堂中感悟的人文因素用到平時的生活中去,用一滴一滴的甘露去滋潤他們的心田,才能澆開學生心靈中最艷最美的花朵。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3年版
2.錢威,徐越化.《中學語文教學法》.華東師范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單位:甘肅省秦安縣中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