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文
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施稿的總體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且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要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課程實施中如何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呢?經過長期的課堂實踐和深入的理論研究,本人認為,在英語教學中要從重視師生情感的交流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創設英語教學和學習的語境,最大程度輔助學生語言知識的習得。那么,如何將“情”和“境”有機結合,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增強教師個人魅力,營造和諧氛圍
“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在課堂,關鍵在教師”,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自身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在專業基本功方面,純正的英語發音、漂亮的英語書寫、廣博的英語知識等都會贏得學生的愛戴和欽佩。另外,教師還應具備良好的人格修養。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課堂內外,教師都應滿腔熱情、關心和愛護學生,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合作、愉悅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建立師生之間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這對培養學生樂學的良好心理素質和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了解學生情感特點,注重情感投入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識活動有動力、強化等功能。所以,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情感對人的巨大調節和推動作用,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情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替他們著想,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心靈對話和溝通,因材施教。利用作業、試卷批語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評語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一句祝福、一次鼓勵、一聲問候,甚而一句俏皮話、一幅漫畫等,都可以起到將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連接起來的無形作用,有可能對學生的前途產生很大影響。
三、布置英語教學環境,營造英語學習語境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指出,只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條件,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學會人類所掌握的知識。英語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營造盡可能真實的英語語境,讓學生使用真實的英語,培養語言感受力。這種語境必須適合學生的認知能力、適合學生學習生活的交際意愿和適合他們的情趣。那么如何布置和營造這種語境呢?我采取的是以下幾種策略。
1.因地制宜,布置環境。教師可以在黑板報開設英語角,安排學生每天輪流更換內容,一句英語名言、一首英語歌曲、一句話英語新聞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自由選擇的對象。在圖書角放置英語漫畫資料或英語學習報等,都不失為布置英語環境的好方法。
2.選擇音樂,創造情境。這一方法在好多科的教學中都可以使用。在課前3~5分鐘有選擇性地播放和教學內容相關的歌曲或音樂,既可以使學生安靜下來,對學生起到心理放松的作用,又可以有效地被利用起來,創設情境。
3.聽音辨物,創造情境。在教學動物名稱時,可采用聽音辨動物的方法。在教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Unit 3這課時,要教學lion等動物名稱,我就先讓學生分別聽動物的叫聲,猜是哪一種動物,大家很熟悉,所以紛紛舉手,猜對后就給出一個新單詞,學生們對此感到特別興奮,興趣達到了高潮,幾乎全班學生都舉起了手,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趁機補充了dog、cat等詞。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在輕松的語境中掌握了知識。
4.看圖說話,創造情境。插圖是語言的形象再現,語言是插圖的理性表述。在教學中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學生很快就能掌握知識。
5.運用體態語言,創造形象的體態情境。英語課堂教學以交際為主,毫無生氣的交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形象生動的手勢、表情、動作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注意,促使交際愉快地順利進行。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運用體態語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6.利用真實事例,創造情境。真實事例最具說服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生也感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真實事例創設情景。
7.講求實用性,創設生活情境。學生學到的知識,馬上就能應用,這無疑能得到最大的成功的喜悅,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調動積極性都有很大幫助。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真正感受了學以致用。
8.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學生學習最怕的是空洞抽象的東西。而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給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它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真實的場景,讓學生在這樣的語境中學習,使外語教學變得形象化、具體化、情景化,使學生感覺就是在一個真正的英語環境里學英語,效果非常好。
總之,“情”和“境”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是和諧統一的。情以激趣,境以輔學。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寬松的學習氛圍和真實的語言環境,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舞臺。讓我們在“情”“境”教學中共同探索、收獲吧!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北區永慶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