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雙爽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也越高,這一點也逐漸滲透到了中學英語的教學之中。中學英語考試,正在逐步加大對學生閱讀與聽力的考查力度,試卷上相應的分值在總分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聽力和閱讀不僅僅是學生頭疼的難點,同時也是教師教學上的難點。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閱讀和聽力呢?下面淺談一下我是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聽力能力的。
首先,要把閱讀和聽力能力培養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閱讀和聽力是互相關聯互相制約互相幫助的,我們不要把兩者分家。以往的英語教學總是把穩重的詞語和知識點一一篩選出來,逐一加以分析,分別舉例說明,這樣會使學生把學習重心也轉移到語法結構和詞語用法上。那么擺在學生面前的也就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不是有其含義及中心的文章了,而是一些不同詞組及句式用法的堆砌,學生學起來也不免會厭煩。我們都知道,文章之所以稱之為文章,并不只是由詞句所組成,而是有它特定的完整的情節及含義。因而我們在閱讀時,應培養起一種整體閱讀的習慣。聽力亦然,首先要有整體觀念,總體上把握大概意思,這樣才不會在答題時斷章取義鬧出笑話。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根本,教材是依據,教師要立足課本,正確使用教材,挖掘課本中隱含的東西。如果課本不能充分利用,尋找課外閱讀材料未免有些舍本求末。
每單元的第二課新知識較多,而且課后分配有相應的習題,譬如:根據文章的內容回答問題,或根據文章內容判斷句子正誤,或根據文章內容填空等。如果我們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解釋其中的詞語及句法結構,而后再做課后習題,以最快的速度讀完題(這樣還可以聯系速讀和速記),然后帶著這些問題聽課文錄音。在知道問題的情況下聽錄音是有針對性的,學生已經知道某些信息并有側重點去聽,自然容易得多。長此以往也就養成做聽力題的良好習慣。另外速讀本身也在練習閱讀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聽完第一遍,有些簡單的問題就能回答了,從而對文章也有了大概了解。接著聽第二遍,能夠相應解決較難的問題。聽第三遍時打開課本邊聽邊讀,聽與讀同時進行。要求學生達到兩個目的:聽準確,把前兩遍未聽清的核實;對文章有總體的準確的把握。此時學生對文章已不是幾個問題答案的組合,而是整體篇章的綜合。基本上能夠復述全文。問題的答案也就十分準確了。達到了以上的效果,講起課文來不是很容易嗎?而且還可以以聽帶讀,以讀促聽,相得益彰。
課本后配備的閱讀文章我也充分利用。每一篇文章中都有生詞,先讓學生通讀一遍,掌握文章大概意思,不要介意某些不理解的詞句,要有意識的搜尋主要內容,了解文章要介紹什么,知道作者的思路,找到中心內容。再讀第二遍,對文章的重點詞句要有側重,并能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的含義。第三遍讀一定要仔細,把前兩遍不懂的地方反復琢磨。千萬不要回讀,也不要用手指著讀,這樣會影響速度。三遍之后如果仍有不明確的地方則可以查字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待課后的閱讀文章要認真,因為它是與教材最貼切的閱讀材料,切不可等閑視之。
有的單元末尾有poem,這些poem都是配樂朗誦的。將這些poem放在課堂上欣賞,既富有情調又有樂趣。我每次都讓學生自己翻譯,看誰翻譯的最有詩意。每一句話讓學生把最有詩意最準確的翻譯記下來。有時我還舉行朗讀比賽,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學生也樂于參與,有的還讀的繪聲繪色。這樣一來,既合理地處理了課文內容又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異國文化的魅力。
再次,課外閱讀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聽力能力,我還給學生適當增加了一些課外閱讀,例如名著的簡寫本或幽默小故事等等。把這些易于學生理解的材料拿到課堂,利用幾分鐘讀給他們聽。時間雖短,但學生能全神貫注去聽,效果很好。同時,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一起欣賞英文版外國影片,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音樂之聲》《亂世佳人》《魂斷藍橋》這些經典的影片,學生們都非常喜歡看,他們能從中聽到純正的發音,領會到不同態度的不同語調。影片欣賞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主人公的語音語調也深深刻在腦海中。有的同學模仿片中對白模仿的非常精彩。這樣使學生在心情愉悅又自覺的情況下接受了知識,也對外國文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綜上所述,閱讀能力與聽的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絕非一日之功。我們教師應該把這兩方面的培養放于每一個45分鐘之內,抓住教材的可利用之處,充分利用教材,充分展示教材的優勢,適當補充課外閱讀,做到以課本為本,課外閱讀為輔,使課內課外有良好的呼應,互相幫助,互相提高。
作者單位:廊坊市香河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