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兵
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改革要求,教學中要倡導學生的主體性。要求每個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的學習,要求在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同時,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在學習中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發展學習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生的現階段乃至終身學習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人民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探索中、在研究中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從“學會——會學”。
一、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得出問題是以主動積極的思考為前提的,體現了學生鉆研問題的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自主探索,鼓勵學生“敢問”“會問”。教師要做的是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指向正確的方向。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鼓勵和引導,明確目標,不能漫無目的的討論與教學任務無關的內容。先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學習,解決現有發展區的問題;然后根據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提高教學,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值得強調的是,就是在教師教的過
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啟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學習,會學。
二、重視學生探究打撈知識的過程
曾有一個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工作積極,熱情高。他發現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花費時間長,易出錯,知識不系統。于是課前做大量準備把內容系統化,上課時直接教給學生,但事與愿違,作業交上來,錯得一塌糊涂,再講再練,情況仍舊。
他很傷心、氣惱,快失去信心了。一位老教師告訴他,你的方法不對,你把知識直接硬灌給學生,他當然消化不了。你得讓他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咀嚼,才能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你以前的方法只能讓學生認為知識是你一個人的,學生反而成了旁觀者。他恍然大悟,對于新知識,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學起來才會有興致,才會牢固、有效果。
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必然有曲折,有錯誤。但是,學生如果沒有經歷挫折,就不會知道哪是最正確的路,不犯錯誤,就不知道什么是成功。因此,我們必須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使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同時把探索的樂趣,探究的過程重新還給學生。
三、延拓創新,創設情境,增長自主學習的精神
新課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要求學生將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為主動參與的過程。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他們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從而更加主動的投入學習。當然,這也離不開老師上課時的精心策劃和指導。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從各方面,特別是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去發現一些與教學內容有聯系的問題,從而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在教學中組織學生自己編輯一些問題,從問題中找出規律,這個過程產生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其中滲透了問題情境、情緒情境、教室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讓他們始終在愉快、興奮的過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啟發學生今后遇到問題時,不僅要會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過后善于總結,發現新的問題,因為我們在書本上遇見的常是一些較實際較簡單的問題,而實際問題往往又正好是這些問題的延拓。
四、鼓勵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在學習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學生在生活環境和思維角度之間的差異,勢必會有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作為教師應關注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討論和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開闊思路,再整理成結論,使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交流中,學生無拘無束,思維更加積極活躍,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在同思共想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變“聽眾”為“主人”。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安排上優、中、差各級知識水平學生要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啟迪差生,以優等生的學習熱情來感染差生。在讓學生獨立思考時,要盡量多留一些時間,不能讓優等生的回答剝奪差生的思考。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
總之,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并且要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主動探究。在學習中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不戴“有色眼鏡”看人,注意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培養他們的創造個性,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要創造一切機會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討論、交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積極地進入到學習的天地中,充滿熱情地吸收知識的養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作用,達到激發起學生主動性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