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清人李漁說過:“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掠,不敢棄去?!钡拇_,文章開頭必須要講究落筆藝術,課堂教學中的“導語”也理應如此。故教者對“導語”的設計可謂匠心別具,但往往忽視對一堂課結尾的設計。事實上,收尾是一堂課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若設計得精妙,則能產生“余音繞梁”,課斷思不斷、語斷意不停的藝術效果。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一堂課如果在結尾處敷衍了事,則可能會沖淡業已收到的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教學藝術應是一個有序的整體,僅就課堂教學藝術而言,布局合理、結構完美的課堂教學,就像是一場音樂會,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應該有一個讓人感到余音繞梁、不絕于耳、韻味無窮的“尾聲”。明朝人謝榛曾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边@句話講的雖是寫作,但對于課堂教學也同樣貼切。尾聲是一堂課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只有良好的開頭和成功的過程,而沒有圓滿的結尾,整堂課就會黯然失色。一個精彩的結尾能振奮學生的精神,激活學生的思維;一個富有新意、回味悠長的結尾,能使課堂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一個響亮的讓人震動的結尾,能起到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
因此,結尾作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給學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幾分鐘,是應該引起教學一線老師認真關注的。
那么,在政治課的結尾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需要,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歸納法
即通過歸納、概括使整節課的內容系統化和簡潔化。結尾歸納,提綱要領,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就我的實踐看,我覺得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效果較佳,這樣既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可真正讓學生夯實基礎,進而學以致用。讓學生進行總結,常用的可讓學生擴寫“本課小結”、列出“本課小結”中各要點所含知識的細目,并勾勒出全課的知識體系;還可以讓幾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本課小結,其他學生在筆記上小結,然后,同學們互相對照,老師給予必要補充,取長補短,歸納出最好最全的本課小結。一般歸納結尾法采用表格式、問答式、體系式等方式。對一個問題的歸納一般采用表格式。我們以經濟學常識中使用價值與價值為例,請同學們歸納出二者的區別,學生大多數采用了表格式的歸納法。
二、練習法
即讓學生通過一定的練習來鞏固知識。在政治課的教學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應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練習才能鞏固當堂的知識。這種結尾的方式也是學生們所喜聞樂見的。因為在臨近下課時,學生均顯得較為疲勞,精神不振,思維也常常處在抑制狀態,這個時候出上幾道練習題,定能喚起學生的學習情緒,使他們的大腦皮質再度興奮。不定項選擇題一向是學生又喜又怕的題型,學生喜歡,說明這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挑戰性,怕,因為歷來這是學生考試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為此在課的節尾中,騰出一定的時間精心設計一些選擇題讓學生練習,既能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又能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我還經常采用搶答式,更能激起學生的興奮點。
通過搶答練習,同學們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培養了能力。
三、表達法
即讓學生用語言表達的方式來復述所學知識,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政治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而且用語言表達是學生最薄弱的方面,特別是那些膽小內向的學生,不敢發言,這對政治課的學習是很不利的。如在學習了高二政治第一課《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時,我叫了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一說今天這節課的收獲,這個學生半天沒有說話,我鼓勵她說:“不要緊張,哪怕是一句話也可以啊!”她鼓足勇氣地說:“今天我知道了人的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物質世界?!薄昂?很好!說得對!”然后我又讓其他同學主動地說說本節課的體會、收獲或感想,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了總結,課堂氣氛非?;钴S,思路開闊的語言表達使學生的學習情緒又一次達到高潮,整節課非常圓滿。
事無定法,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因課而異,在具體實踐中,還得遵循以下原則:
1.目的性原則。課堂收尾應有目的性,無論是鞏固課堂知識,還是承上啟下,引發學生探究新知識,或者是培養學生某方面的能力,都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設計出合理的收尾方式和內容。
2.簡約性原則。課堂收尾并不是對教學主要內容的再次講授,因此,要切中要點,突破難點,語言要精練、概括,做到要言不煩。寥寥數語,或畫龍點睛,發聾振聵;或旨深意遠,耐人尋味;或另辟蹊徑,別開生面。
3.靈活性原則。收尾需要簡練和概括,但形式是多樣的,應根據不同的課堂內容設計出不同的“收尾”,以體現出生動、有趣、活潑的特點。但決不能故弄玄虛、嘩眾取寵,那樣發而會沖淡和影響下一節新課的學習。
4.發展性原則。這是現代教學理論對課堂收尾最根本的要求。傳統教學理論側重于課堂收尾的鞏固性,而現代教學理論側重于課堂收尾的發展性。即不是將其僅視為課堂教學的終結,而是將其作為教學的新起點,特別是側重于學生知識的深化、能力的發展和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作者單位:四川隆昌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