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占海
就特定的文本而言,老師的主導作用就是把學生引導到文本中去,走進文本,關注文本,讓學生從文本中接受熏陶、感染,從而使其發揮想象,進行再創造,重鑄自我的靈魂,構建和諧的人本精神。文本是老師教和學的憑借,閱讀是老師教和學的重要過程。為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個性,我認為,閱讀教學應該注重以下方法。
一、注重文本閱讀的整體過程
文本閱讀的整體性體現在語境義和深層義上。一方面,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詞和句子構成的,但其意義并不是詞和句子的簡單相加,須從文本整體中去體會。換一個語境,其意義就會發生變化,如魯迅的名句:“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對這句話該如何理解?放在現實生活中,“路”可能指的就是我們腳下走過的山路、油路,但放到我們的理想生活中,“路”也可能指的就是我們的人生之路;另一方面“文學文本不只是表層句子所構成,還有體現在語言中的深層意義”對這種深層意義的把握,更需要從整體語言上去認識。
二、注重文本閱讀的創造性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文本的閱讀和理解本身也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激發學生思維,激活學生的想象,從而創造出熔注學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形象。同時,在作品提供的多層次結構框架中,往往隱匿著許多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未定性意蘊空間,如《祝福》中祥林嫂是從四叔家出走后淪為乞丐呢,還是先淪為乞丐后才從四叔家出走的呢?這些“空白”有待讀者去發現、去填補、去闡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進行二度創造。在閱讀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二度創造,讓學生走出“書袋子”、“書呆子”的尷尬。
三、注重閱讀的生活性
文學高于生活,又來源于生活,生活是任何文本的源頭。所以說,我們的文本閱讀教學是離不開生活的。我們既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生活,體驗生活,理解生活,又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觀照生活,介入生活,創造生活。例如,閱讀杜甫的《兵車行》,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到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熱,體驗到人民生活中的酸苦,從而認識到封建兵役制度對普通百姓所造成的心靈與身體的雙重迫害。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課堂閱讀要注重文本,要構建人本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賦予它活的人文性、創新性,使之向文化發展,向文學發展,向生活發展,向人的需要發展,唯有如此,我們的課堂閱讀才會注重文本閱讀,構建人本精神,在二者的互動和碰撞之中,迸發出生命的火花,體味生命的律動,創造生命的輝煌。
作者單位:河北省沽源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