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捷
大家知道,人的生活離不開環境,如果脫離了環境,我們是無法生存的。在生物學科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意義重大。對初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也是生物新課程的特點之一。生物新課程構建了人與生物圈和諧發展的新體系,它把課程目標中提高科學素養落實到實處。將環境教育有機地融入生物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環境道德和環境行為。
一、進行環境教育是生物學科的特點
當前,我們初中學生的課業負擔已經比較重了,假如專門開設環境教育課,難度是很大的。為此我們應該從《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的要求出發,走課堂滲透為主,課外實踐為輔的路子。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環境教育內涵,在不增加學生負擔,不打亂課堂完整性的情況下,把環境教育貫穿其中,是提高學生環境意識的有效手段。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生物學的重要內容,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與環境有關的內容。如,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環境污染的危害,環境污染的防治等。由此可見,利用生物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分析環境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所以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是我們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進行環境教育是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所以,我們的教學也是使學生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生物課程滲透環境教育,還能發展學生的能力,養成善于合作、關心負責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生活質量并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利用生物教學對初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途徑
在生物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根據生物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將生物教學和環境教育有機地聯系起來。那么,如何以教材為載體,將環境教育融于生物教學過程之中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看法,供各位參考。
1.在生物教學中要滲透環境教育
目前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了很多與環境有關的內容:直接涉及的就有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壞;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堿化面積逐年增加;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水體污染加劇,淡水資源嚴重短缺;大氣污染嚴重;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防止溫室效應等內容。在教學中,我們老師要緊緊扣住污染和防止污染這一關系,不但要講深講透,而且要教好教活。
2.利用各種生物實驗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在生物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經常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環境相關的課外實驗。如:環境因素對蝌蚪生長發育的影響,水質污染對金魚取食的影響等等。這些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敏感性和認識水平。在每次學生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對實驗時所產生的廢物不能亂放、亂倒,必須倒入廢液缸中或規定的地方。因為這樣做不但保護了環境,也使學生從自己的實際行動形成環境道德和文明習慣。
3.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要聯系實際
聯系實際進行環境教育,不宜由教師單純地說教。我們應該組織學生閱讀相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專題討論等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養成,每天從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中,搜集環境與生物有關題材的資料,并及時地結合到日常教學中去。因為,這樣做可使學生真正感到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真正感到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4.在各種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因為環境問題是綜合性的,也是實踐性的。所以,老師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時,必須通過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有效果,使學生在活動中真正思考人的作用和責任。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并不能只停留在宣傳教育上,而應落實在行動中。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涉及了相當多的與環境相關的問題。例如,節約能源(用太陽能)、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節約用水用電、防止室內空氣污染、分類處理垃圾等等。如果我們所教育的每位學生,都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們的環境狀況就會逐漸得到改善。通過活動,學生的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實踐能力肯定會得到提高。
總之,人與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生物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環境道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作者單位:通州市北興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