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瑞玲
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一切教學都應當開拓創新之路。但目前的小學作文教學,往往只注重完成課本范文講讀后即進行單元寫作訓練,漠視對學生課外生活素材的開發。只偏重教師按年級要求的“教”,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學”,這就是小學作文教學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影響的主要表現。因此,要使小學作文教學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要想真正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認為必須鉆研和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分層次設置寫作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南,也是學習評價的依據。教學過程要達到的目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學生獲得扎實的知識與技巧,又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與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是多層次的。教材中規定的習作要求是比較籠統的,教師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習作進行恰到好處的處理。
二、讓學生收集切合自身實際的材料庫
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積累是寫好文章的關鍵。
1.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現并積累素材。光依靠40分鐘短暫的課堂教學是不行的,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寫作空間是非常狹窄的。應讓學生走出課堂,讓他們切實感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去親身參與學校的文化建設,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是很有幫助的,把自己的體驗與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作文教學收到實效。比如:有的同學情感很豐富,但語言表達和思路較亂,文章的主題得不到升華,因此老師應適時做好輔助工作,在與同學協作中及時糾正他們的缺點,理順他們的思路。如果他們一旦超越了自己的障礙,那么他們在能力方面則會有一個飛躍。
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面向社會。社會生活是多層次、多方位的,要正確指導學生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認識周圍的人或事物,要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寫作中求異、創新。
2.在大量閱讀中吸收、積累材料。這一點對詞匯相對貧乏的農村孩子來說相對重要,所以老師應該向他們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而且對他們有用處的文章,并指導他們寫讀書筆記。我在教四年級的時候,就讓學生每天至少讀一篇文章,并把里面的好詞、好句子摘抄下來,最后把感受寫下來,分類貯存,并對積累的材料經常翻閱,優美的詞匯、語句最好背下來。
通過觀察,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寫作材料,寫作的時候就再也不用愁了,大量的閱讀又滋養了他們的心靈,豐富了他們的語言,幫學生解決了寫作文難的問題。
三、寫作方式靈活多樣
學生自身的作文技能有差異,如果一刀切要求學生在一堂課中完成整篇文章是不科學的,因為傳統的教學作文方式,重視傳授與記憶,忽視了知識的思維與理論理解,忽視了知識的實踐性、適應性,強調知識的理論性。一個只有書本知識,不會獲取新知識、運用新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人,將成為時代的文盲,不能在作文中獲得突破性的成績。寫作方式的靈活,打破了作文教學中死氣沉沉、令人窒息的場面,創作過程是一個積極思維、積極創新,互相學習、互相激勵的過程。
四、作文自我評改能力的培養
評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相互了解溝通的重要途徑,是作文指導的繼續和深入。目前,精批細批、細改的方式仍被廣大語文教師所采用,雖然教師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收效甚微,以致造成學生形成“我寫作文老師改”的觀念。在整個作文評改中,忽視了乃至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由師生雙邊活動變成了教師單邊活動,用葉老的話說,就是:“學生的主動性阻礙了,這就是最大的損害。”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在作文評改這一環節上,我的作文教學實踐證明,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求學生自我評價。這是學生對學習成果的自我檢查,有助于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養,是很有意義的一個教學環節。葉老曾指出:“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改能力,教師該如何引導指點學生,使他們養成這種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項目。”事實上作文過程也就是學生自改的手段,自己認為已經達到本次寫作的目的,就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良或優;教師可選擇幾位“優良”的同學,問為什么給自己打這樣的成績。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肯定自己、批評自己,從而發展自己。
2.安排學生互評、互讀同學的作文。讓學生依自己的標準給對方打成績。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互評作文中運用比較的手段來修改,這是一個充分體現學生個別差異,促進學生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很有價值的環節。教師要因人而異地給予評定。同樣水平的作文,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成績。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為主,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自己興趣、愛好、特長和個性發展的環境。如果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那么我覺得改革可以大大優化作文教學環節,提高作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使作文教學打破常規,標新立異,開拓出新境界。
作者單位:山東省兗州市谷村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