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俠
豐富的鄉土區域活動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在美術區,孩子們會變戲法似的運用樹皮、棉花、秸桿等粘貼出優美的圖案;在益智區,孩子們認真地探索著水果等分、種子集合的奧秘;科學區內,孩子們更是潛心鉆研,制作蛋殼嘗試“沉與浮”,或是擺弄著天平……幼兒的創造靈感在活動中油然而生,他們似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一、親近大自然,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索欲望與興趣
大自然是幼兒進行探索活動的天然大課堂,為環境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廣闊的天空。我組織幼兒走進菜棚、瓜棚、果園等系列教育活動,并讓孩子們親手種下各種植物種子。感知瓜果種類的繁多,在參與種植、施肥、澆水、收獲的過程中,激發了探索欲望與興趣,幼兒用辛勤的汗水體會到了農民勞動的艱辛,了解了科學技術對家鄉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并培養了幼兒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我還引導幼兒參觀“養雞場”“養鴨場”“養豬場”“農貿市場”等地方,了解蔬菜瓜果的種植,雞、鴨、豬的養殖等。
二、親近大自然,培養幼兒社會情感,進行環保教育
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的環境狀況,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這里花草繁多,樹木繁茂,鳥語花香,我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幼兒觀察不同季節的特征,感受環境、動植物、天氣的變化。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潛移默化的,是在環境的影響下逐步實現的,正是大自然環境的課堂,使孩子們的社會化認知和社會化行為得以體驗、內化并真正形成。農忙季節到了,我組織幼兒幫農民拾稻穗、拔雜草。在活動中,孩子們不僅體能上得到了鍛煉,而且增長了不少知識,還培養了刻苦耐勞的精神和愛勞動的好習慣。通過勞動,幼兒切身體會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而養成了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當今社會人類在不斷追求利益的同時,自然資源被大量浪費,森林被砍伐,水質和空氣被污染。自然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在這緊迫的課題面前,我們要培養幼兒一定的環保意識。在教育活動中,我們設計了各類環境教育活動,如《保護生命之水》活動中,帶領幼兒實地考察污染的水資源,并通過實踐行動解決問題,不在水中亂丟垃圾,以自己的行動感染提高大人的環保意識。同時和家長聯系,進行各類綠色行動:如植樹、設定廢品回收站等有意義的活動,讓幼兒在與成人的互動中,從小萌發珍惜自然資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環保意識,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我們的孩子能永遠在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中無憂無慮的生活。
三、親近大自然,培養幼兒尊重、熱愛本土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利用農村美麗的大自然,陶冶幼兒的情操,使幼兒對家鄉的認識由表及里,逐漸深化,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熱愛農村的情感。我把農村的民間游戲、藝術、自然生態、社會生活等獨特的文化引進教育內容,為幼兒提供感受家鄉文化的機會,從而培養幼兒對社會的認同感,加深對本土文化尊重和熱愛的情感。
1.感知“土”文化
我帶領幼兒來到校園附近的田間小道上散步,我們在細細品味農村特有的風景。我還組織幼兒利用本地區黏土資源玩各種游戲,孩子們在揉、搓、摔、捏的過程中感知沙土的特性,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在“玩中學”。我收集、整理并合理運用鄉土材料,積極指導孩子們利用鄉土材料制作玩具、開展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區活動的興趣,而且節省了大量資金,還讓幼兒園的工作獨具特色,可謂一舉多得。
2.感知“民間藝術、游戲”
我把耍龍舞獅、抖空竹的老人請進課堂,和幼兒一起剪窗花,教幼兒抖空竹的技巧,孩子們在老人的指導下,感受了民間藝術和游戲帶給他們的快樂。我和幼兒一起打中國結,制作唐裝,不僅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還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了中國人的智慧。
四、利用自然資源,激發幼兒審美創造欲望
地處農村,自然資源豐富,一花一草一木都能激發幼兒發現美和創造美。如幼兒利用自然中丟棄的稻草制作了籃子、小蝦等工藝品;更可貴的是幼兒利用休息散步時間精心收集了各種凋謝的花瓣、樹葉,自發的創作了各種貼畫作品。這些藝術品不僅美化了教室環境,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審美創造能力,使幼兒變得更加心靈手巧。
豐富的鄉土材料為我們幼兒園帶來了特色,帶來了活力,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園的活動區活動更具時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在今后落實《綱要》的軌跡中,我仍會不斷挖掘和利用“綠色資源”,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使幼兒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彭店子鄉大周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