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教材P48頁中插了一幅“世界各種氣候類型的降水量和氣溫月份分配”圖。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正確地指導學生讀析此圖,既能幫助他們加深對“氣候”一詞含義的理解,又能幫助他們很好地掌握各類氣候的特點,同時還能提高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我是這樣操作的:
首先讓學生明白,圖中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的意義不同,獲得數據的方法也不一樣。曲線表示的是氣溫,它是當月氣溫的“平均值”,而柱狀表示的是降水量,它則是當月降水量的“總和”。在這個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
1.圖中北京七月的氣溫和降水量分別是多少?
2.北京每年七月的氣溫和降水量與圖中的數據完全一致嗎?為什么?
3.同樣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武漢和上海的數據是不是完全一樣呢?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學生們就會明白:雖然課本上只給出了十個地區代表的十種氣候資料,但實際上,不同地區的氣候都不完全相同,同一地區的不同年份也有差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畫出成千上萬個這樣的圖。顯然,課本上的圖是在高度綜合與概括的基礎上得到的。一方面它綜合了同一地區多年的氣候資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它是對同一氣候類型在不同地區的具體氣候資料進行的綜合。因此,運用此圖判斷氣候類型時,我們要重視的是數據變化的規律性特征,即幾月份氣溫最高?幾月份氣溫最低?最低溫是大于0℃還是小于0℃?哪個季節降水多?哪個季節降水少等等。至于具體的數據如最低溫是-1℃還是-3℃或者降水是150mm還是160mm則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從一定的意義上講,這些圖是對各氣候類型的一種“定性”描述。再如:我們用這類圖來表示同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上海、重慶和武漢的氣候資料時,我們會發現,從圖上讀出來的氣溫與降水的具體數據即“量”一定各不相同,但這三個地方氣溫與降水“變化的規律性”——如什么時候降水多,什么時候降水少,則是相同的。通過這樣的討論與總結,學生們就對有關“氣候”的相關內容有更深的理解。
在氣溫的判讀上,應該指導學生分別讀出下面的各項內容:①各月的平均溫;②最冷月及其平均溫;③最熱月及其平均溫;④氣溫的年較差。對不同的氣候類型,還可以比較它們的年較差以及相應季節的長短。例如,從氣溫的年較差來看,熱帶氣候中,熱帶沙漠氣候的年較差最大;在亞熱帶的氣候中,季風氣候的年較差又大于地中海氣候的年較差。從季節長短上看,北京的夏季則比莫斯科的夏季長得多;至于冬季,則前者明顯要短。
降水的判讀,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即各月的降水量,年降水總量,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降水的季節分配特征。比較不同氣候類型降水的季節分配,對掌握不同氣候類型的特征、判斷不同的氣候類型是很有幫助的。例如:就熱帶草原和熱帶季風氣候來看,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特征是總量較少、雨季較長且雨季到來時各月降水量是逐漸增加的,具“漸變”的特征;而熱帶季風氣候的降水是總量較多,雨季較短,且雨季突然來臨,有“突變”的特點。這樣一比較,二種氣候類型的特征就很清楚了,要區別它們也很容易。
此外,對于基礎好一點的學生,還可以把氣溫與降水聯系起來,還可以引導他們評價水分與熱量的組合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為今后的學習做一些鋪墊。
總之,小圖中蘊藏著大道理,我們應該引起重視。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四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