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錦林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著重指出:“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積累和語感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語文教學就應切實注重學生多讀多背,這是符合我們的母語特點和學習規律的,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和主要手段,應當加以重視。
然而,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重講重練而輕讀的現象,忽視了學生的自讀體驗和整體把握,忽視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感能力,實在無異于舍本逐末,緣木求魚,應當加以糾正。
一、多讀多背是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礎,是學生學好教材的重要環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對文章要多讀、熟讀。現行新教材,集中了古今之精華,是學生語言積累的重要來源,是培養語感能力的好教科書。教好、學好現行新教材,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一環。要想教好、學好,重要的是讓學生多讀多背。要讓學生自己讀出聲,讀出意,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要讓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理解文意;在讀中吸取精華,積累語言;在讀中質疑解惑,探究創新。宋代的朱熹在論讀書時說:“先須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教師應提倡并引導學生多讀,反復地讀,甚至熟讀成誦。
多讀多背,自古以來就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是我們祖先留給后代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認真繼承并發揚光大。知識不斷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現代社會,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探索的精神、終身學習的愿望要比其獲得有限的知識更有價值。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發展學生的潛能、開發學生的能力,為培養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多讀多背是學生語言積累、發展能力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均任歙張”。大量的讀書識文,才能由量變到質變。巴金背誦《古文觀止》200余篇,茅盾背誦長篇名著《紅樓夢》,兩人才成為杰出的語言大師,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巨著。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把提倡讀書風氣、提升閱讀能力列為教育改革的重點,紛紛發起了讀書運動。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也十分強調語言和積累,而且進行了量化。明確要求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背誦古今優秀詩文240篇(段),初中學生每學年還要閱讀兩三部名著。這樣的要求是建國以來歷次頒布的教學大綱都沒有明確提出的。這樣的要求概括了我國從古至今乃至當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共同規律。
多讀多背既匯集、繼承了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又改革了近年來語文教學“做題多、讀書少”的種種弊端,適應了信息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和新世紀對人才的需要。教師應當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多背書,真正做到“腹中貯書一萬卷”。劉勰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就是勸戒我們要通過多讀多背來積累語言,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教學閱讀與一般性的閱讀相比,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而且要學習、積累課文語言,領悟課文的寫作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還要引導學生能“跳出”課文,推敲詞句,領悟方法,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揣摩語言規律,從而學會閱讀,從讀中學寫。
三、多讀多背是形成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根本保證
常言道:“開卷有益。”多讀多背還可以獲得歷史與現實、社會與人生的種種“食糧”,從中汲取豐富的、取之不竭的精神營養,獲取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古今中外,書作為人類的精神財富受到了人們極高的贊譽。我國漢代文學家劉向稱:“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俄國大文豪高爾基形象地把書比做“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書不僅是人類的良師益友,而且也是人們成就事業的翅膀。“腹有詩書氣自華”,毛澤東之所以博古通今,滿腹韜略,留下許多經典著作,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成為一代偉人,是因為他終其一生手不釋卷,博覽群書。古人云:“文以載道。”現行新教材和一些著名的課外讀物充滿著五彩繽紛的詩情畫意,描繪了眾多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文質兼美,有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教師應鼓勵并指導學生多讀這些優秀的作品,多背一些名言警句,在讀背中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必然發揮語文的教育功能和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作為教師,我們經常會反思自己的教學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還做得不夠,這說明我們自己已經逐步形成了反思習慣。老師要反思,其實我們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反思,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發現。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自我建構語文知識的過程,知識是不能被傳遞的,教師在課堂上傳遞的只是信息,知識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能獲得,也就是說,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誰也不能代替。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除了來自教師的有效引領、同學間的相互啟發和影響,更離不開自己對學習內容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在課堂上,教師有必要抓住有利的契機創設讓學生經歷挫折,經歷反思的平臺,引導學生主動反思,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從而讓學生達到完善和修正自己知識體系構建的目的。所謂“存乎于心,法乎其外。”我們只要有心、只要用心,研究文本的特點,學生的特點,一定能找到適合學生言語生長發展的最佳點。歸根結底,語文教學不能離開多讀多背。多讀多背是行之有效的根本大法,是我國傳統教學的精華,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根基。希望廣大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多背書,切實注重學生多讀多背,一定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順利地完成語文教學改革的重任。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市新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