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恒榮
我們知道,啟發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并日益為大多數老師所接受。當然,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也有很多老師常常抱怨所教的學生太差,啟而不發,或者是所教的學生太死板,啟而不動。那么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啟發式教學呢?
一、教師要充滿激情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注意通過語言、表情、體態動作、示范、演示和其他各種教學手段,創設使學生充滿強烈求知欲望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了解、體察學生的思想情感變化,及時處置,溝通交流渠道,保證師生的共鳴、“共振”,切忌機械程式化的教學方式。教師若只關心教學進度的完成,對學生的反應默然置之,師生缺乏情感交流,就談不上啟發式。
二、合理設計教學程序
教師要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設計課堂教學程序,力求使自己的教學思路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并能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例如,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演繹推理能力,在化學原理的教學中,可以較多地采用演繹推理的思維方法進行講授。如教材中鹽類水解反應的概念與原理的介紹,可用歸納推理法:先用實驗揭示幾種鹽水溶液的酸堿性,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化學原理逐一分析,概括、歸納,導出鹽水反應的本質。由于教材中《鹽的水解》一節是緊接在《水的電離》之后的。學生剛學了水的電離平衡知識,可先從影響水的電離推理,推測出鹽的弱酸根陰離子和弱堿陽離子(含胺根離子)可影響水的電離平衡,導致溶液中氫離子、氫氧根離子濃度的相對變化,再用實驗事實證實推理的結論。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了真知,更富有啟發性。
三、重視實驗教學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加強化學實驗的啟發性,是化學教學中實施啟發式教學的重要環節。化學實驗教學有兩種基本形式:驗證式和探索式。驗證式實驗以驗證、復習已學知識,訓練實驗技能為主要目的。探索式實驗以幫助學生通過實驗,探索物質組成、變化的本質與規律為主要目的。當應用實驗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并掌握化學規律時,要設計、應用探索性較強的實驗。為了加強實驗的探索性,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改進實驗的設計和教學:
1.對比式
用若干實驗相互對照,提供對比強烈、直觀的感性材料,啟發學生分析比較幾種物質或反應在本質上的區別以形成明確的概念,清晰地認識變化的規律。例如,對于“怎樣區別二氧化氮和溴蒸氣?”的問題,由于學生對這兩種物質在性質上的區別認識不清,常有幾種錯誤發生,我們可以依據學生的這些錯誤,設計若干實驗,分別從它們的色態、與濕潤淀粉碘化鉀試紙的作用、與硝酸銀溶液的反應、在水中溶解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就可以杜絕錯誤的發生。
2.分析式
通過一個或一組互相關聯的實驗,引導學生分析綜合實驗結果,抽象概括出結論,以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化學原理。例如,在一塊表面潔凈、無銹斑的鋼鐵片上,滴加一大滴含有酚酞的食鹽水,讓學生觀察發生的變化。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分析:變化為什么是發生在液滴邊沿而不出現在液滴上方或中央?液滴邊沿先變紅進而出現銹斑,說明了什么?讓學生參與觀察、思考,自然而貼切地闡明吸氧腐蝕發生的條件和過程。又如,為了說明原電池構成的條件與原理,可以設計一組實驗依次說明:①活潑金屬在稀硫酸中溶解,失去電子被氧化,電子直接轉移給溶液中的氫離子,使之還原為氫氣,反應放熱;②活潑金屬難于發生上述反應;③活動性不同的金屬在稀硫酸中若用導線相連,活潑金屬仍氧化溶解,不活潑金屬上卻有氫氣放出;④在上述連接兩塊金屬的導線上接入電流計,可以發現導線中有電流通過,說明電子是通過導線上接入電流計,可以發現導線中有電流通過,說明電子是通過導線從活潑金屬向不活潑金屬轉移。在此基礎上不難歸納出原電池的原理與構成條件。
3.歸納式
用一組有內在聯系的實驗提供感性知識,引導同學歸納、概括,得出一般性規律。例如:①氯氣、硝酸、高錳酸鉀分別和氯化亞鐵溶液作用,并用硫氰化鉀證明有三價鐵離子生成;②鐵粉、硫化氫水溶液、碘化鉀,分別和氯化鐵水溶液作用,用硫氰化鉀證明三價鐵離子已被還原。由此歸納說明三鉀鐵離子的氧化性,亞鐵離子的還原性及兩種離子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此類實驗在教材中較多,運用得好,便可收到良好效果。當然,還可以綜合運用上述三種方式設計較大型的實驗,達到啟發理解、形成概念、掌握規律性知識的目的。
總之,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要依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個性特征,靈活機動地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從適當的角度進行啟發,以期收到較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海安縣墩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