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中甜
摘 要: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面臨經費缺乏、設備欠缺等困難,但如能以新課改為契機,轉變觀念,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大力開發校本實驗教學資源,一定能走出困境,并逐步顯示出自身的特色。
關鍵詞:改革 生物學實驗教學 對策
目前正在全面實施的中學新課程改革,為中學生物學科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理科新課程的生物學學科是以實驗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的學科,也就是說,實驗教學是生物新課程形成的起點或出發點。實驗教學是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重要場所和前沿途陣地,也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基礎、前提和保證,生物學實驗能使學生直接接觸生物,并能仔細地研究生命現象,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習興趣,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重要途徑。
但是,由于生物學教師任課班級多(新課程從高一年級開始開設生物課)實驗課無法進行小班教學,盡管每兩個學生一組,但只有一名教師而且實驗幾乎同步進行,分層教學難度也很大,學生提問無法及時解答、無法及時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各組按質完成實驗的少。實驗課整體效率較低,是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我采用了下列解決方法:
1.課前組織
根據實驗內容,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實驗大組。如一般實驗根據實驗室,實驗臺的擺放每六個人一大組、兩人一小組,大組長負責組織。每個大組均由上、中、下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這樣避免了群龍無首、一哄而上,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加強學生之間有序的合作與交流。
提前培訓大組長。包括:對本實驗所用材料的采集與制備、藥品的配制、整個實驗過程的了解、明確要領、注意事項、常見問題的解釋和處理等。難度大的可以預先試做。這樣,既可減輕老師的工作量,又可培養、鍛煉學生。
2.加強示范和指導,突出重點難點
生物學實驗一般是分步進行,每一步驟又是由許多規范和具有嚴格順序的操作動作來完成。有些動作的姿態、強度、著力部位和方向等都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加強實驗關鍵步驟的示范,要求學生先模仿操作,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和觀察能力。例如“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引流觀察細胞有無質壁分離和復原的步驟時,用語言表述非常煩瑣,學生很難理解,而動作示范結合恰當的言語指導則簡單明了。實踐證明這是幫助學生理解動作技能最簡潔有效的方法。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實驗現象,認真記錄。觀察貫穿于全部實驗中,是在積極思維參與下進行的,是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的途徑。觀察能力的培養是諸多能力培養中最基本的也是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重要階段。對實驗的觀察越細致、越準確,學生的認識就越豐富、越深刻,思維也就愈加活躍、廣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總結,分析實驗結果
對實驗形象和結果的分析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要及時把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得到的感性認識概括起來形成概念和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切不可為實驗而實驗。例如顯微鏡下觀察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時,將實驗效果差的和實驗現象明顯的裝片一起演示,讓全班學生觀察對比,并分析失敗的原因,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解離時間短或壓片時沒壓好,會造成細胞重疊,看不清每個細胞的形態;視野中間的細胞顏色過淺,可能是解離、漂洗和染色時間短所致;細胞長方形而且細胞核很小的是典型的伸長區的細胞,是取材失敗。總之鼓勵學生積極分析實驗現象和結果,對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總結,可促進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培養嚴謹的學習態度。
4.大膽思考、勇于嘗試、培養創新精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種,是喚起他們的求知欲,發揮主體作用和創新思維的內在動力。讓學生動手模仿去做實驗,不是按書本中規定的步驟,不加任何思考的機械操作,而是讓學生真正把實驗當作學習、探究的方式。允許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嘗試新的操作方法激發創造性思維。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哪怕是錯誤的,甚至在教師看來是可笑的想法,對認知活動過程中的學生來說,也是非常自然和寶貴的!它體現了認知過程的本來面目,是思維向深層次發展的“橋梁”。我們要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激發原始創新。使學生養成敢于嘗試,敢于去做的習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創新的情感。
總之,只要轉變觀念,因地制宜,敢于創新,勇于探索,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完全能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逐步顯示出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參考文獻:
1.許哲斌.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面臨的困難及對策
2.劉恩山,汪忠等.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解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蔡民.STS教育與生物學教學.中學生物教學,2004,9:12-13
作者單位:湖南省新化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