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宗
如何在新的教材中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使學生個體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佳的發展,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結合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淺薄經驗談談幾種有效的歷史教學方法,供同行們商榷。
一、先果后因,倒敘式的教學方法
如我在講《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一課時,沒有按書中三個子目“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淝水之戰”、“江南地區的開發”的正常順序講述,而是先讓學生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情況,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江南地區之所以得到開發的原因?歷史教學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由果溯因是克服思維定式的好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設疑激疑,對話式的教學方法
如我在講述戰國時商鞅變法一課時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師)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歷史被后人稱為“戰國時期”。同學們從這段時期的名稱能聯想到些什么呢?為什么后人這樣來命名這段歷史時期呢?(生)戰爭頻繁,連年打仗……(師)我們一起看看考古發現的證據。【在大屏幕上展示有關當年戰爭的武器圖片及描述戰爭的圖片】。與春秋時期相比,戰國時期戰爭次數多,規模大,時間長,在這種環境下,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請大家想一想。(生)發展經濟,強大自己,抵御外敵。(師)對了,富強成為各國君主追求的目標。【引導后概括,轉入正題】接下來,我們學習秦國商鞅變法。這種非常規式的陳述歷史事件,是設疑激疑地誘導學生思悟,得出結論,最后引入本課主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從而活化教學內容,讓靜態的教學內容動態化。
三、虛擬情境教學方法
如我在講述商鞅來到秦國,與秦孝公長談三次。秦孝公很想變法,但又怕遭到貴族們的反對、干涉,于是決定進行“廷議”,也就是召開宮廷辯論會。廷議成為能否實行變法的關鍵。
(師)商鞅能駁倒那些舊奴隸主貴族嗎?(生)能。(師)你們這么有信心,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以前秦國的宮廷里,親身感受一下廷議的情景。
咱們開始。(師)我是一個大奴隸主,我不僅能占有奴隸,還能占有他們生產的所有物產,這多好呀,為什么要變法?(生)大人,我乃商鞅也,你完全占有奴隸的收獲物,奴隸一點生產積極性都沒有了。他們逃跑,破壞工具,不斷反抗,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財產?(生)你現在能百分百占有奴隸勞動的收獲物,可是他們沒有生產積極性。假如現在一個奴隸,一年只能給你生產五百斤糧食,如果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每年生產六百斤糧食,分給他們五十斤,你得到的糧食比現在百分之百還要多,你怎么不算這個賬呢?(師)現在的辦法是祖宗傳下來的。祖宗之法不可變。(生)社會是要發展的,國家也要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舊的法,不適應了,就要改變,不變是要激起民憤的。此教學案例是教師把學生帶到“廷議”現場,然后提議讓每一同學都替商鞅想辦法,出主意,駁倒守舊派,取得秦孝公的支持。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調動學生去積極主動地探究,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問題情景教學方法
如我在講述“西晉末年人口大遷徙”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籍貫不屬金昌的同學請舉手(統計人數);(2)非金昌籍的同學談談自己家庭是何時、何原因遷入金昌?(多數同學回答是因為父母親工作原因。)(3)在你的親朋好友中,哪些人曾經離開原住地,遷往它處?并說明大概去處?(4)能否舉出你的親朋好友中,去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定居的事例?(5)在以上的人口遷徙中,有何特點?出現這一特點的原因是什么?(6)討論后,我又指出,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曾經出現了人口遷移現象。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分析當時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歷史作用?(7)討論:如何看待當今社會的民工潮與人口流動現象?
在運用問題情景解決模式時,應注意所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力度。這些問題不能是簡單的重復教材中的內容和觀點,通過這些問題要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興趣。
五、歷史比較教學方法
如在講《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這一課內容時,涉及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欄式的房子,半坡氏族原始居民住著半地穴式的房子。如果運用歷史比較法,可以這樣處理:根據教科書上的兩幅圖畫——干欄式房屋和半地穴的房屋,讓學生結合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與氣候特點,探究為什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式的,而半坡原始居民身房屋是半地穴式的。
假如教師孤立地介紹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著干欄式的房子,半坡氏族原始居民住著半地穴式的房子。學生一來沒有特別的興奮點,二來不利于歷史思維的培養。這種歷史比較方法的運用既有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利于對學生進行人與環境關系的教育。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