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棟
初中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筆者對所在農村小學、初中的部分學生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就農村學生對美術的愛好、認識、理解,以及家庭態度、學校課程開設情況、教師的師資教法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總結出的數據是驚人的:從孩子會用筆到幼兒園期間,孩子喜歡畫畫的占調查人數的99%;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三年級下降到90%;再到五年級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現嚴重的分化,對美術有興趣的只能達到60%;幾年的義務教育,怎么使我們的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經過調查分析,作者認為有如下因素:
一、學校外部因素
在孩子入學前,多數家長以孩子能畫畫而給予鼓勵和夸獎,入學后則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衡量孩子,這就使孩子錯誤的認為學習成績是主要的,興趣愛好是次要的,于是本來的天性被慢慢扼殺。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的關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課成績好,忽略了對孩子各種能力、興趣的培養,強制其學習尚不感興趣的文化知識,這樣就扼殺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二、學校內部因素
農村很多學校沒有專業美術教師,在前幾年應試教育的約束下,學校多注重學生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很多學校不開設美術課。現在雖然有很大轉變,但許多學校的教育意識沒有轉變,許多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沒改變,上美術課時,因缺乏資料,或圖省事,只教學生臨摹作品,課堂氣氛低沉,講課呆板,是使學生失去興趣的重要原因。這些都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興趣培養。
學校外部因素是大環境,我們很難改變,但是我們從自身做起,改變內因,轉變教學觀念,從課堂抓起,培養其興趣,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筆者以為,從以下幾點著手是有實效的:
1.了解學生心理,培養興趣
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系,美術教育是學生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美術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表現。需要對事物的認識表達時就有畫畫描述的沖動,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會受到鼓舞。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好學生,激發其熱情。
2.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審美意識
農村教學條件的限制和教師水平的差異,使農村的美術教育參差不齊。美術課并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畫家、美術家,也不是為了應付一節課或者認為是簡單的哄孩子玩。學生眼中的世界,描繪的水平絕對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樣,他們所表現的視覺形象多半是直覺與想象的綜合,只有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漸漸使其變為直覺與理解的再現,才有可能變為主動的再創作。要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也不能以太高的準則來評價學生,而是看在畫中是否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有獨特、新穎的表現。教師要轉變觀念,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識和意識,才能達到美育的目的。
3.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從興趣入手,提高創造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現在上美術課的主要問題是相關教材資料缺乏設備不齊。教師生硬得讓學生只是去畫畫,因此運用現有的教學設備來補充就非常有必要。通過自己找些資料,如掛圖、畫冊、錄像、幻燈片、光碟等,讓學生觀看欣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主要讓學生多寫生,少臨摹,要分層次訓練,按高低年級不同的要求進行。低年級的主要進行不同類的物體練習,觀察要求低一點。只有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從自身出發,了解學生,轉變觀念,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工具,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不增加他們的負擔,培養他們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臨潭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