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叢博
“為了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這是《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思想品德科的性質特點所作的規定。可見,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陶冶他們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教師還要在轉變觀念上下功夫,使學生成為“完整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語言上充滿人文關懷
語言是一種感人的力量,所以教師的語言不但要求標準,而且要注意說話的語調、語氣。語言上達到優美可親,對學生充滿鼓勵、賞識、尊重、期待。例如:學生上課遲到了,教師不說“你怎么又遲到?”而改為:“你能不能告訴我,你遲到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聽到這樣的問話,對教師產生好感,就不會產生恐慌心理。因此,充滿情感的語言能產生一種無形的感染力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教師用語言要和諧、親切,學生聽了才會產生愉快感。
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一切學生的個性,關心一切學生的社會發展,所以《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尊重他們的個性,尊重他們的創造性,耐心地體悟,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例如,在講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日新月新我常新”時的“內在美與外在美”時,我先講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夏天的中午,我坐公交車上課,車上沒有空位了,我旁邊座位上坐著一位身穿紅色連衣裙,烏黑的長發瀑布似地披在肩上的漂亮姑娘。不久,上來一位抱著嬰兒的農村婦女,站在她的身邊,車又擁擠又顛簸,那農村婦女一手緊抓托手,一手抱著哇哇啼哭的嬰兒,不時碰到那位姑娘,連聲說:“對不起。”只見那位姑娘一邊拍打著衣服,一邊說:“真倒霉。”故事講到這里,我沒有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平鋪直敘講述下去,而是讓學生討論,這時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于是有的學生說美應該由內而外散出光芒;有的說楊利偉成為學生的偶像,說明內在美勝過外在美;有的說氣質和個性,應是人生必備的素質,只有臉蛋漂亮也不是件好事……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為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創設情境,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組合起來
人文精神不能獨立在人文知識之外,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應把人文精神貫穿于其中。教師應創設情境材料,引導學生歸因,讓學生主動學習。把知識融入到人文背景中,使知識與人文精神融合,學生從中明白了各種精神與生命息息相關,要關愛各種生命,做到人、自然、社會和諧共處,也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三、更新觀念,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
社會的發展在于人才,人才的培養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社會輸送合格人才。國家的興旺發達取決于人才的素質。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始終堅持對學生情感、意志、性格、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引導培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以人的發展為中心,要充分地信任學生。
四、結合重大時事,滲透人文思想
通常說來,當國家有大的具有轟動效應的事件時,恰當的利用好這些事件,結合體現當代人文精神的時事資料進行深刻分析,就可以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例如,2001年7月13日晚,中華兒女期盼已久的時刻終于到來了: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體會議投票表決,北京贏得了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主辦權。通過對申奧成功的相關報道的介紹,引導學生分析,指出對我國而言,主辦奧運會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同時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這期間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做好物質和精神上的準備。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要盡自己所能,為辦好奧運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從而引出“人、自然、社會和諧”,“增強社會責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內容,并且也與相關課文融為一體,有助于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培養。
政治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人文知識,一要掌握思品學科的基本觀念和基礎知識;二要用新知識新技能裝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三要掌握相關學科方面的知識,讓知識回歸生活。總之,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學生心靈,強調學生個性,完善學生是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