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儉紅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其影響之深超過了以前任何一次農民運動,它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而從整個運動過程看,太平天國政權的興亡與農民的支持與否關系密切。
一、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是農民支持的結果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的興起離不開農民的支持,而要獲得農民支持,就必須重視和照顧農民利益,尤其是農民的土地問題。早在金田起義以前,洪秀全根據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擺脫貧窮苦難的愿望,表示了對土地問題的極大關注和對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強烈不滿。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這個改革方案以農民土地問題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義原則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歸天父公有,將田地劃分九等,由農民平均分耕,所謂“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產品也平均分配,余物歸公,以便“大家處處平均,人人飽暖”;最終的目標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無疑,這種土地改革方案,表達了千百年來生活在苦難之中的廣大農民的強烈愿望,是對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大膽否定。雖然這個方案不可能真正實行,但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這種平分土地的主張對許多農民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對廣大農民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1853年太平天國建立了政權。在政權建立初期,太平軍雖然沒有完全按照平均主義的土地方案去實行,但許多實際行動還是打擊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太平軍的打擊之下,不少地區原有的土地關系發生了改變,不少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在太平軍的支持下,從地主手中奪回了土地,從而也就極大調動了農民支持太平天國運動的積極性。
太平天國除重視農民土地問題外,還從政治上廣泛動員和依靠農民。1851年起義之前,洪秀全就明確表示要打破封建禮教,代之以“天下多男子,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試圖把農民從政治壓迫之下解放出來。金田起義以后,太平天國廣泛動員農民和依靠農民,以推翻清王朝的統治。這對保護農民利益、動員農民參加地方政權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從而使太平天國政權有了穩固的社會基礎,這是太平天國運動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二、太平天國運動的衰亡是失去農民支持的結果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在土地政策方面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這一改革方案,雖然對動員廣大農民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后來對于農民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因為從分配形式看,以絕對平均主義的原則來分配土地,完全是不現實的空想,無法具體實行。從所有制結構看,太平天國雖然主張有田同耕,但農民僅有土地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太平天國強調所有土地歸天父公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實際上,這不僅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否定了農民土地所有制。此外,太平天國還推行“圣庫”制度,將農民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所有權統統廢除。這樣做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違背了他們的愿望。更有甚者,后來迫于形勢,太平天國要求農民“照舊交糧納稅”。這一措施雖然暫時緩解了太平軍的供給困難,但對農民土地問題的解決無助,反而是對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種承認。不僅如此,在太平天國統治的許多地區,農民的負擔不但沒有減輕,反而不斷加重。
在近代中國社會中,對農民來講,沒有土地就是失去了一切,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政治熱情。太平天國既然不能真正解決農民土地問題,那么也就不能指望農民對它繼續支持。事實上,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政權迅速異化,其領導人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從反皇權到迷戀皇權,愈來愈腐化,完全脫離了廣大農民。有的地方制度愈來愈不能維護農民的利益,這就極大地動搖了太平天國的政權基礎。最后,當面臨中外敵人的聯合進攻時,太平天國由于再也得不到廣大農民的支持,就只能陷于孤立無援的絕境,衰亡成為不可避免。
最終,太平天國以一種落后的東西去否定另一種落后的東西。它靠農民起家,但又不能真正解決農民問題;從依靠農民到失去農民,最終自身也被農民拋棄。這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所在。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是農民支持的結果,同樣,太平天國運動的衰亡也是失去農民支持的結果。
作者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