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術興
孟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思想大師,他雖然沒有直接受教于孔子——“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但他在孔子仁學或禮學的基礎上發展了以“仁義”為核心的思想學說,并為宣揚和踐行這種思想學說而身體力行,奔走呼告。透過《寡人之于國也》一篇闡述的思想和孟子的實際人生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孟子來源深厚、影響深遠的人生精神。
他主張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本文主要體現的是孟子王道政治的富民、愛民,以民為本的思想。且運用了“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大量運用了比喻、排比,富有感情色彩與充沛的氣勢。
富民,就要反對戰爭,使民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文章第五段明確提出要不違農時,要數罟不入洿池,要斧斤以時入山林,以達到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這樣的魚糧豐收,萬木繁茂的景象,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戰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識到自己和鄰國國君并無本質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論辯的主動權,梁惠王的自滿情緒基本已被掃除。孟子趁勝追擊,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體措施。勉勵他施行仁政,并為梁惠王描繪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圖景,這是應用“揚”的說理方法。然后以殺人怪兵器為喻,批評梁惠王沒有對人民施行仁政,這是運用“抑”的方法,最后告訴梁惠王只要不把責任歸罪于荒年,則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實現,這又是“揚”。孟子正是運用了這種抑揚兼施的手法,循循善誘,規勸梁惠王施行仁政,其中也體現著他論辯中的大智慧。在第六段中他指出要使民確實受益,要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使民確實豐衣足食,這才是真正的愛民。
富民、愛民,以民為本,這樣作為一國之王,才能受到萬民的擁戴,才能做到國富民強,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
孟子這種自承先賢、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也大致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德政合一之傾向,并造就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主流性的人生價值取向——治國平天下,并成為影響中國文化具體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河北香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