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娟
《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標準》把數學教育目標分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同時也成為了當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四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如何把這些教學目標都實現是廣大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美育具有陶冶性情、開發智力的功能,作為美育的一個部分數學美育也一樣具有這樣的功能。許多教師深感實施數學美育這一理念的必要性,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使得數學美育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下面就來談談當今在實施數學美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我的反思。
一、教師美育意識不高
在小學數學審美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知識水平低、審美能力又不高,且數學美不像藝術美那么外顯,它是美的高級形式,是理論思維與審美意識交融的產物,所以他們很難把數學中的美的真正意蘊充分體會出來。因此,要做到把數學的教學過程變為數學的審美過程,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二、學生的審美能力可后天培養
數學審美教育對學生們來說都是陌生的,教師認為在數學教學中讓他們去進行審美,學生不會體驗出美,運用了只會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度和效果。以我在實習期間所上的一節“探索與實踐”課為例,我制作了精美的課件,設計了一些生動的環節,希望學生能感到數學內容的有趣,體會出數學與生活的結合美,可是讓學生說說體會時,感覺到學生并沒有那種感覺。雖然很失望,但是我覺得對這個結果不需要多加嘆息,人的絕大多數能力是后天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審美能力也不例外。
下面是依據新課標、新理念,進行小學數學審美教育的實例:
在教授“比的意義”時,教師先出示幾個長方形,讓學生選出你認為最美的長方形后。
師:根據經驗,你覺得一個長方形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關?
生1:跟它的形狀有關。
生2:最好不要太瘦,也不要太胖。
生3:而且我覺得,長方形美不美,與它的大小并沒有什么關系。
生4:似乎跟長方形長與寬的關系有關。
……
師:確實,長方形的美與它的長與寬之間的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同學們不妨試著用你們選出的美的長方形的長除以它們各自的寬,看看最后的結果有什么規律?
學生試算,并交流。
隨后,教師相機揭示: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一個美的長方形,它的長與寬的比值基本上都會保持在0.618左右。這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黃金比。
評析: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沒有按照教材的內容“照本宣科”,而是從審美的角度對教材進行了深層加工,通過“評選最美的長方形”切入,感受美的原型,到探究“為什么這樣的長方形最美”,理解美的規律,直至發現“美與比”之間豐富而生動的內在關聯。學生在這期間不僅學到了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反思:從上面的教學片段我們可以知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心理感受初步判斷出什么是美的什么不美,只是由于年齡小,認識水平低,他們缺少對美的正確認識,或者感覺到美,但因為無法找到恰當的知識來解釋這種美,就難免覺得困惑,甚至認為它不美了。因此在進行數學審美教育時,我們要注重學生審美接受能力的培養。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說,它們主要不是通過學習美學知識、美學理論來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而是在教師循循善誘的引導下,積極投入到各種形式的審美、創美的實踐中,在一系列審美體驗過程中逐步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三、數學美育不能只是一個孤立的環節
教學過程是一個由各種因素組成的有機統一的活動過程,主要由教師、教學媒體、學生組成,其中每一個組成部分及其運動中均蘊含著豐富的美的因素。但是在現今數學美育中我們過多提倡的就是“滲透”兩個字,許多教師為了想實施一下數學美育,于是在課堂教學中就多了一個這樣的環節,如學習“圓的周長”的案例,在教師引導出π后:
師:這就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這個表示3倍多一些的數,它還需要一個固定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式子表示就是“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板書)圓周率用字母“π”來表示。
(媒體播放錄音并同時顯示祖沖之像等畫面,介紹圓周率的知識即圓周率的貢獻)
評析:雖然這邊似乎是體現了數學的美,展現了數學歷史的悠久,但是這樣學生未必能體會出數學知識的美,這一環節只是為完成教學任務所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反思:要真正實施小學數學審美教育,教師要把數學知識當作審美對象,從審美的角度出發設計出具有審美教育功能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感覺一上課就是進入到一個審美活動中去。要求教師在和諧的教學氣氛中,能從“會教”的層次提高到“樂教”的層次,同時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由“會學”的層次提高到“樂學”的境界,達到“以美啟真”“樂中獲知”的目的。
作者單位:張家港楊舍鎮農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