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娥
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教學發展的主流,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是建立新世紀創新型人才隊伍的需要。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關鍵詞:創新 思維 數學素養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逐漸推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數學成績在數學教學中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面對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原則。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中列出的概念、定律固然重要,但是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掌握課本以外的更多更新的知識做好準備,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著重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使學生具有更新知識的本領,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1.指導學生讀書,提倡自學,培養閱讀的習慣
數學課本是最好的學習材料,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大有好處。我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要求,讀書時:(1)弄清下節課要上的內容,鞏固上節課的內容,了解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明確學習目的,不要急于解答具體問題,看不懂的地方反復去讀,多思多想并記下來。(2)讀例題時,先審清題目,成績好的同學不要看解答,自行解決,然后與課本解答作比較,若自己做錯了,找錯誤原因,劃出錯的地方;若對了,要看自己的思路與課本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哪種方法解答好一些。中下層的同學先看課本的解答,然后離開課本再獨立做一次,做每一步要想到解題依據,再與課本對照,不清楚的地方記下來,上課專心聽講解,力爭解決。(3)讀練習題時,對照定義、公式、法則及例題,簡單的做在書上,較復雜的做在練習本上,不會做的畫記號,帶著問題聽教師講課。
2.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和學習效果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提出學習數學要“先預習后上課”,“先復習后作業”,“先思考后動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總結學習方法,課前預習,做到心中有數,帶著問題去聽講;弄清題意再做題目,解題方法力求簡捷。在練習題目上,由易到難,逐步提高要求。每一節學完后,自己進行總結,列出知識點,對重點知識和重要方法重點理解和掌握,將零碎知識進行整理,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二、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讓學生動手操作,引發思維
觀察和操作能夠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清晰的表象。依據教材的特點,精心組織操作,把知識的獲得和思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明白實踐出真知,才能使學生的知識和思維同步發展。
2.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過程
例如:在講幾何證明題時,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作如下分析。
首先,要明確所提出問題,也就是知道問什么;其次,分析所提出問題的特點和條件;然后從目的入手提出假設;最后驗證所提出的假設是否成立。
3.培養學生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其次,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步驟,教會學生怎樣思維,再讓學生按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重復此題。第三,要運用多種方法開拓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多思,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數學素養的培養
數學素養的培養是通過數學學習形成的,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的抽象意識,通過命題的證明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通過“數學建模”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系統復習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使學生從數學學習中吸取一種理性精神,形成一種數學文化,即形成數學素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多環節的過程、多因素的系統。從時間上看,上述的任一意識都是學生個體在外部條件的作用下,通過長時間的反復感受、認識、訓練而逐步形成的。從空間上看,學生的數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既有個體的內在因素,還包括非智力因素等。
數學思維是以數和形為思維的對象,以數學語言和符號為思維的載體,以認識和發展數學規律為目的的一種思維。教學中應注意發現學生的積極因素,鼓勵和引導他們去逐步樹立各種意識,創造條件、因勢利導,培養學生靈活綜合運用基礎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善于挖掘解決數學問題的多種途徑,激勵學生積極尋求解決同一數學問題的多種思路,并從中發現最佳方法,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教師應從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著力培養學生強烈的探索動機和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刨根問底,主動選擇新的方法和途徑來解決問題,課堂引導過程中創造生動活潑、樂觀向上的氣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者單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區古店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