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語文文本的解讀也有了新的要求,對語文教師和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新的任務。語文教材編者的獨具慧眼和良苦用心,為我們提供了洋溢生活氣息、折射民族傳統文化的語文文本,讓師生步入了神圣的文化殿堂,走進了一個更為寬廣而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因此,在初中語文文本的解讀中也應當切實更新理念,正確理解編者意圖,尊重作者和作品,有創造性解讀和處理好語文文本。
一、更新理念,正確感悟文本內涵
新課程下的語文文本追求的是多元的、有意義的構建。語文閱讀教學素材大多是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而選入的作品,它們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只是提供一種價值取向或暗示,一種人文培養目標。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文本語言、作者情感、文章意境,并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感受擁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敏銳的洞察力,把學習語文看作是一個獲取知識、提升能力、享受美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有開放而多元的文本解讀理念,尊重學生對文本獨特體驗和個性化感悟。必須領會教材本身的價值取向和作者、編者的用意,對教材進行深度鉆研,用現代教育思想去解讀,盡量充分地預設可能發生的教學事件,這樣才能正確感悟文本內涵,提升文本的教育價值。
二、重視過程方法,讓學生走進文本世界
由于教師、學生和文本作者所處社會生活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對文本的理解、體驗也有所不同。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而不應追求對文本理解、體驗的相同或相似。所以,教師不要老是執著于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體驗強制灌輸給學生,試圖去矯正學生所謂的曲解。
首先應注重解讀過程,特別要注重學生理解、體驗文本的過程。語文教師可以講解自己對文本理解、體驗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鑒別,在這一過程中去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而不是從結論上去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和作者對話,而不是讓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論去影響學生與作者的對話。
其次,語文教師應重視多種文本解讀方法的應用。現代社會人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往頻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以及它們和文學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加快和增大。在一個國家之內,讓所有的人都接受和運用單一的文本解讀理論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讀的多元化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結果,也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標志。文本創作活動及其成果、讀者對文本的解讀,都是和主體的個性緊密相連的,現代人日益重視和珍惜個性,強調人文精神,強調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現代化,就必須培養人的現代化,讓教育充滿人文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尊重文本解讀的多元化。
三、合理拓展延伸,提升文本價值內涵
現行的語文教材品種繁多,教學參考用書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缺陷和不足,需要教師重新審視和理性思考。不唯書,不唯上,要超越文本,合理拓展延伸,賦予文本時代特征。語文教學過程其實是一個和諧共生的過程,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在多元閱讀課堂里,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對學生的研究與定位,對教學方法的感悟與實踐,個人語文能力的積淀與修養等,是超越教材的根本保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合理拓展延伸,引領激發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充分開展主體性的學習。這樣才能為學生搭建一個適度的教學平臺,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悟文本的精妙,才能提升文本價值內涵。
四、有效合理開發,擴大語文課程資源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們為了提高升學率,把教材上的知識點要求學生進行重復、枯燥、繁瑣、機械的訓練,嚴重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阻礙了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甚至導致產生厭學情緒。而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摒棄教材專制是關鍵,所以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就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人文知識、自然風景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從而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語文教學要做到:遵循語文規律、利用身邊資源、加強聽說訓練;把握課程特點、倡導廣泛閱讀、培養良好習慣;發揮資源優勢、鼓勵自主探究、進行綜合學習。教師只有利用自身這個重要的課程資源去演繹百家爭鳴、萬花齊放的課堂,只有充分利用校內外現有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在生活中學習和探索,才能收到無與倫比的效果,也才能迎來語文教學中課程開發的一個又一個春天。
總之,我們在解讀文本時,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與交流,又要注重教師、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相互共享彼此解讀文本的喜悅和情感體驗。我們要充分尊重文本解讀的多元性,教師和學生要一起創造性地解讀文本,用全新的教育理念解讀文本,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尋找真理,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獲取真正的人文精神。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二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