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超
摘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精神之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將學生放在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位置,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必定會使我們的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 語文 自主學習
傳統的課堂教學由于過分強調獲得科學結論的重要性,致使課堂教學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滿堂灌”,它從根本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排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而新課程改革則改變了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在課堂教學上,將學生放在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位置,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關鍵。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
(一)大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以自己的學習興趣為轉移,興趣是產生求知欲的內驅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增強感染力和趣味性;改進教學手段,運用電腦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和教學情境;教學內容要緊密結合生活實際、社會熱點以及學生的自身實際,做到生活知識化、知識生活化。
(二)努力營造和諧的學習氣氛
一種有利于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氛圍,應該是和諧的、活躍的、民主平等的。在師生共同推動有效學習的過程中彼此尊重,相互激勵,這樣的氣氛肯定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發揮,也有利于師生各自的發展。在一個奇思妙想不斷,人人都急于參與討論、急于提出問題的環境中學習,會大大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三)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需要教師教會其掌握學習方法,獨立獲取知識,讓其不僅想學,而且會學。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生才能更深入地學習語文知識。在教學中,語文老師要從知識的傳授過渡到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著重教給學生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法,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本領。
(四)積極轉變教師角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把讓學生完全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個性,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作為原則。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要改變教師居高臨下的“權威”地位,鼓勵學生向老師質疑,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鼓勵學生之間為促進學習而進行的各種討論。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點撥,層層遞進地啟發,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討論。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個體和主體意識,通過不同的方式激勵、培養學生自我求索、自我發展的積極性。教師要以課堂為載體,通過不同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主要是教會學生“粗讀、細讀、精讀、朗讀”教材。“粗讀”就是瀏覽教材,抓住章節,知其大意;“細讀”就是對教材逐字逐句地讀,掌握課文每一章節的準確內容;“精讀”就是對該課文的重點內容、關鍵詞語用紅筆劃出來,并且歸納出要點;“朗讀”就是讓學生自由選擇朗讀內容和方式。這些閱讀方法如指導得當,將有助于課內的閱讀教學,也有助于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培養,這樣就有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望!
(二)培養學生自主質疑、提問的能力
提問是讓學生生疑的重要手段。教師要講究提問的技巧。提問要有層次,能面向全體,有啟發性。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一般先整體入手,統攝全文,然后分步探究,研讀全文。同時,要鼓勵學生多問,大膽質疑。教師再好的提問,從根本上說,也仍然是教育者自己主觀的假設,學生免不了還是“提線的木偶”。因此,在教師設計出高質量的問題的基礎上,應加快學生主動提問的步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精神,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才更有實效。
(三)培養學生自主討論探究的能力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討論的質量。要把握好議題,對有代表性、關鍵性的議題作全班討論,對一般性議題作個別交流。通過討論,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了馳騁的空間,使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得到加強,使思維的“肢體”能夠自由伸展;通過討論,不同的思想相互融合,取長補短;通過討論,消除認識上的誤區,使知識得到延伸和發展。
(四)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針對關鍵性的知識,或學生容易混淆、失誤的問題,要讓學生自己講述、分析、分辨。比如修辭手法比喻和擬人的區別,表現手法對比和反襯的區別等,學生容易混淆。類似這樣的問題,只有通過學生的講述才能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評講練習或試題,也可先讓做得好的學生分析,讓他們講解題思路、講問題實質等,修正偏差,從而也有利于其他學生掌握解題方法。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作者單位:廣東省恩平市獨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