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社文
初中生作文語言平淡,內容空洞,感情蒼白的比較普遍。大家都在尋找語言平淡的克星。毋庸置疑,豐富、深刻、真切的生活感受來自用心體驗生活(直接體驗)和廣博的閱讀及其結合(間接體驗),學生這兩方面缺乏,剩下的就只有平淡了。因為只要感性上缺乏足夠積累和認識,不管教師如何灌輸和啟發,其寫作知識和能力都是乏源之水、缺根之木。因此,語言平淡的克星是觀讀寫互促,激發創新,開源拓流。
一、抓學生心理,養觀察之趣
抓住學生崇拜名人的心理,引用名言和故事感染學生,培養好觀察之趣。魯迅說過:“如要創造,第一須觀察。”朱熹說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有福樓拜教莫泊桑寫作的故事等,都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學有心之人,習觀察之法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社會生活的禮儀、風俗、矛盾沖突,自然界的花草鳥獸等細節常常是特定時期、民族、地域生活的產物和標志。人物情態細節常常是揭示內心世界、展現個性特征和渲染氛圍的有力手段。因此首先要學會從現象入手,對景物形態、色彩等的靜態定點觀察和多角度動點觀察,并調動多種感官來感受事物的細節特征。再學會借助聯想和想象由表及里比較異同的觀察。如先從表面觀察人的容貌、服飾、風度,進而觀察舉手投足、坐臥哭笑、談吐之類的個性化習慣,進而觀察內在性格、思想感情在表現方式的變化。
三、做有“情”之人,入有“我”之境
寫作的真正源頭在于生活。所謂生活并非所見所聞的一切現象,而是被心靈同化了的,成為心靈一部分并與最精彩的已有體驗聯系在一起的感悟。這就要求學生達到“搜術于心,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積蓄感情能量并轉化為高昂的激情,從而驅動學生用物化的語言去傾吐。
個人態度、情緒、心境、審美情趣是讀寫的心理基礎。學生只有帶著感情去觀察,才能入有“我”之境,才能“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滿于海”。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引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激動”是一種極常見的感情,但到底是什么感受、怎樣表達。如果借助一次比賽獲勝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學生就會說出“心跳快”、“喘氣急”、“臉發熱”、“禁不住笑”、等感受。這比用“非常”、“十分”來修飾“激動”要生動真切得多。
四、得閱讀之旨,積生活體驗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閱讀若深得其旨,寫作則筆下生花。引導學生通過“感形入境-體情明理-出境悟之”的閱讀過程,到文章中去走個來回。即通過賞析文章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并借助聯想和想象體驗其思想感情,進而產生共鳴,間接積累生活體驗。如果所接觸的多是言語和文章的精華,那么耳濡目染的結果必然是文采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五、析典型事例,仿創新方法
蘋果從樹上落下,牛頓產生了蘋果為什么不落到天上的疑問,并根據結果反推其原因,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屬逆向思維;壺水煮沸,蒸汽推開了壺蓋,瓦特從蒸汽能量利用的原理擴展開來,發明蒸汽機,屬發散思維;燒開水、泡茶喝可謂生活小事,華羅庚從不同角度向提高工效這一中心聚集,總結出統籌方法,屬聚合思維;街上的明燈現了,郭沫若從“燈”想到“星”是接近聯想;從星象街燈,想象到《天上的街市》,屬類比聯想;天上的街市給天堂的人以自由美好的生活,而當時人間卻如此黑暗,屬對比聯想。若把這樣的思維用在作文中去構思立意,學生就有了科學家和文學家的“頭腦”。
六、觀、讀、寫互促,開源并拓流
讀后感、仿寫、改寫、擴寫、猜讀、續寫是練筆、整理思想感情的過程,也是生活素材、詞語、表達技巧積累的重要手段。若將寫得好的宣讀貼在《學習園地》中,可使學生受到鼓勵和啟發。可使學生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從而實現觀、讀、寫互促,激發創新,開源拓流的目的。
總之,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和有情人,用關注和發現拓寬生活空間,用閱讀和思索提升生活品味,用體驗和感悟豐富人生閱歷,就能激活創新靈感,找到語言平淡的克星。
工作單位:河北省鹿泉市獲鹿鎮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