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坤
摘要:在目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期,道德滑坡已成為世人所認知的一種共識現象。而公德和私德作為倫理學道德的兩大范疇,如何實現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進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就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萊州市“三德工程”的具體實踐,讓我們從中找出了公德和私德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的途徑和方法。萊州市把“三德工程”建設的著力點,放在“責任”這樣一個環節,它初步形成了一個家庭責任、政府責任和社會責任三位一體的道德責任體系,解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一些根本性、全局性的制度和機制建設問題,為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公德;私德;良性互動;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41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3—0024—02
一、公德私德的相互關系及其意義
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最初把公德和私德這樣劃分,他把“凡屬于內心活動的如篤實、
純潔、謙遜、嚴肅等叫做私德”,把“與外界接觸而表現于社交行為的,如廉恥、公平、正直、勇敢等叫做公德”。[1]梁啟超居日期間,對福澤諭吉的“公德私德論” 進行了廣泛的譯介與傳播,因而是中國借用私德與公德這對范疇來詮釋中國道德文化的第一人。哲學大辭典引用其《新民說》,將公德和私德這樣界定:“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2]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公德,是指在公共領域中的道德;私德,是指在私人領域中的道德。
我們的社會正處在一個轉型時期,這是一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倫理社會向法治社會轉化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除了應當看到公德和私德之間的相互區別外,更應該看到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而實現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以下兩組數據,是萊州市實施三德工程的動因,其充分說明了公德和私德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的必要性。萊州市共有86萬人口,2006年初,在萊州市委組織的社會調查中,有兩組數字引起了市委的高度重視:一是老年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17.4%,農村老年人與青年人的生活差距在不斷拉大;二是家庭贍養糾紛訴訟案件占各類民事案件的9.97%,贍養糾紛在農村呈上升趨勢。“孝”屬于私德的范疇,因為它屬于私人領域中的家庭生活領域,但它已經帶有了公共性。2006年,萊州市老年人醫療支出人均為374.7元,占全市農民醫療支出的69.8%,它已經嚴重影響到萊州人民整體的生活質量和社會保障水平,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由此可看出公德和私德之間的界限并非是嚴格劃分的,它們只不過是道德的一體兩面而已,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得益彰的。首先,公德和私德的統一是衡量一個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標尺;其次,公德建設和私德涵養是相得益彰的;再次,不論是公德建設還是私德涵養,都離不開主體的努力和參與。總之,私德涵養是公德建設的個體基礎,公德建設是私德涵養的社會前提,所以,公民道德建設應該是公德建設與私德涵養雙管齊下,通過公德和私德之間的互相轉化和貫通,來實現其良性互動。[3]
所以,從2006年起,萊州市以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建立良好道德規范和共同理想信念為目標,組織實施了“三德工程”:家庭美德以“孝”為切入點,實施“孝德工程”;職業道德以“誠”為重點,實施“誠德工程”;社會公德以“愛”為核心,實施“愛德工程”。
二、解讀“三德工程”,實現公德私德的良性互動
1.“公德者,私德之推也”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從中華民族的經濟背景和地理環境等方面詳細論述了國人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中華民族歷來依靠農業來維持生計。在農業國,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土地的穩定性決定了依靠農業為生的人不需要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呂氏春秋》的《上農》一章中,說明了農民像嬰兒那樣單純樸實,比較不自私,國家遭難時,農民不會棄之不顧,由此發展出了中國人著重內省精神的私德。[4]而中國的倫理觀念是家國同構的,公德其實就是私德的放大與外推。梁啟超先生在《新民說》一書中曾提出:“公德者,私德之推也”。萊州市“三德工程”恰恰就抓住了私德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先后順序這一特點,從人們最易接受的“孝德”開始,激發和匯聚人們心中共有的至善至美的道德力量,并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從對父母、長輩有局限性的“小愛”開始,延伸到對事業的“熱愛”,升華為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愛”,對國家、集體、個人都有利。“三德工程”實施以來,萊州全市公民道德素質顯著提高。全市15.3萬60歲以上老人,2007年贍養費標準平均提高了200元; 30%的村建立了老年人生活補貼制度。據統計,目前萊州市涉老案件同比下降3.2%。社會公益事業捐款總額達到1002.8萬元。萊州市社會治安案件和信訪案件分別下降12%和20%。“孝德工程”的成功實踐使我們看到,要加強公民的私德涵養,并使私德推之余他人和社會,實現私德向公德的轉化。
2.“公德內斂于己即為私德”
梁啟超先生在《新民說》一書中指出“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也。”公德建設有利于私德境界的提升和美德的形成,公德良序一方面可以使個人美德發揮積極的社會功能,從而促進私德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對“私德濁下者”構成一種無形和強勢的壓力。所以我們要加強公民的公德建設,并使公德內化為每一個公民的內在德性,實現公德向私德的轉化。只有培植人們道德內化的主體認同,才能避免局限于“他律”的許多不足,才能消解對外在“強制灌輸”的抵觸,鞏固人們的道德價值的持久性和穩定性。在內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從制度上建立私德推之于外與公德內斂于己的良性互動機制,使其有相應的制度規約和機制保證。萊州市在“誠德工程”實施過程中,建立獎懲機制,使善良和正義引領社會風尚。萊州市將“三德工程”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市工作的重點,納入年終百分考核,作為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評選的重要依據。對做得好的,進行大力表彰,讓他們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得實惠、社會上受尊重,使好人得到好報。對做得不好的,予以公開曝光,并按照法律法規給予相應處理,使他們受到良心、道義和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三德工程”雖說屬于思想道德建設范疇,然而,道德建設也需要建章立制,用制度來引導、約束。
3.擴大公德范疇,上升為一種政治訴求
我們平時所說的公德,例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乘坐交通工具不爭搶等,這屬于公德的范疇,但這僅僅是一種消極的具有底線意義的公德。而我們所追求的公德境界,實際上是一種公共精神,是超出個人的界限,關懷超出個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領域的事情。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提到的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并不僅僅指提高公民的道德修養,而是對改革提出的一種要求,是道德沖破倫理的狹隘范疇而上升為政治范疇的一種訴求。萊州市“三德工程”把道德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切中農村養老、家庭穩定和經濟秩序、發展環境以及環境保護、濟弱扶困等最迫切的社會問題,能夠讓老百姓感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提高了我市各級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和民意基礎。在2006年底萊州市舉行的市、鎮黨委換屆五個選舉中,得票率實現了五個100%。社會公德不是公共生活中最簡單、最基本的準則規范,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方面在觀念上提升自己,使自己獲得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德觀念;另一方面,我們又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中致力于公共的、民主的、法制的社會結構的建構。
4.烘托道德文化氛圍,實現良性互動
我們在談論一種道德行為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道德主體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更要關注主體所處的公共環境即公共輿論、以及相應的制度等因素。一種道德行為實際上是和它的社會條件聯系在一起的,因此道德建設要把道德環境建設和自身的倫理信仰建設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萊州市“三德工程”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道德文化氛圍,堅持人民群眾主體論,注重榜樣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從而使良好的道德氛圍形成社會的主流。萊州市從2006年起新建和改造了城鎮村中心廣場、主題公園200多處,將“三德”文化固化為建筑藝術,在公共場所設置“三德”圖文浮雕和大型公益廣告,使市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心為德,施之為行”,道德建設是知與行的統一。萊州市正是通過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教育和實踐活動,實現了以德化人的目的。如在“孝德”建設中開展了“我向父母獻愛心四個一”活動,在“誠德”建設中開展了“懷感恩心、做誠信人”活動,在“愛德”建設中開展了“十大愛心行動”,目的性、操作性、實效性都很強,增強了道德建設的活力和向心力。
三、凝聚公德私德力量,促進社會和諧
18世紀英國哲學家和法學家邊沁稱倫理學為“指導人們行動以得到最大幸福的藝術”。這種藝術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指導個人行動以達到個人最大幸福的藝術,即“私人倫理”,其二是指導群體中每一個人行動以達到群體最大幸福的藝術,即“公共倫理”。[5]在當前我國形勢下,要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實現“私人倫理”和“公共倫理”的統一,即私德和公德的良性互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上層建筑的穩定并不是由經濟基礎的單向作用所決定的,道德作為一種軟實力,對我國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萊州市“三德工程”,沿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邏輯順序,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人群,制訂了不同的道德規范,從而大大突破了公德的范疇。它在實施的過程中,掙脫了以前單純的教育說教的桎梏,實現了向道德實踐的轉化,對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2]梁啟超.梁啟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3]廖小平.公德和私德的厘定與公民道德建設的任務[J].社會科學,2002,(2).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2005.
[5]陳小平.公德私德之統一:貫通中西道德的必由之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