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貴俠 汪 清 戴 燕
摘要:在我國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的今天,農村面臨著嚴重的養老問題。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嚴重的挑戰,目前我國農村社會化養老方式又沒有建立起來。同時,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家庭核心化發展,大量進城農民工的出現,城市化帶來的大量失地農民,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了大量的個體經營者的出現,這些都是我國農村養老問題變得復雜化。在我國的中部農村,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養老問題比較嚴重。從中部農村實際出發,繼續鞏固和完善現代性家庭養老,積極探索社會化養老方式,走出一條適合中部社會經濟發展的城鄉協調統一的養老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部農村;養老現狀;家庭養老;社會化養老;統籌城鄉社保
中圖分類號:C913.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3—0043—04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國綜合國力有了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水平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但城鄉二元結構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與城市在某些方面的差距還在拉大。相比城市,廣大農村的社會保障建設比較落后,其中由于農村的養老保障體系嚴重不適應農村現實狀況,使得廣大農村地區養老問題突出。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2001—2020 年是中國社會快速老齡化階段。到2005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為1.44億,占全國人口的11%。到202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到2050年,這一水平將推進至30%以上。與此同時,中國農村的老齡化水平要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1]這些數據表明,中國農村社會不僅已進入老齡社會,而且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因此,如何解決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養老問題已是關系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然而,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學者們熱衷于對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貧困地區的研究,而對中部地區的研究相對較“冷”。而現實中中部地區的養老問題由于自身的現實情況,相對東部農村來說又比較嚴重。
本文中所說的農村養老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它不只是指農村現有老人的養老問題。首先,從年齡層次上講,它是指包括農村所有年齡層次的人口所面臨的現有的和將來的養老問題。其次,從人口結構上來講,它是指包括農村務農人口、非務農人口、失地農民、外出務工農民工等的養老問題。另外,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需要整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良好運行,這個制度不只是包括養老保障,還應當包括醫療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其他制度性設施。
一、從一個地區的角度來看中部地區農村養老現狀
(一)老齡化的發展速度加快
以安徽省F市Y區為例,從統計材料來看,Y區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從1982年開始,Y區用不到20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按照65歲以上(含65歲)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7%這一國際標準,Y區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表明:2000年Y區65歲以上人口數量已占區總人口數量的8.08%,明顯高于全國的比重6.96%,也高于安徽省的比重7.45%。而且,Y區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特征預示,在未來10~20年中,Y區農村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幅度還會加大。根據預測,2030年農村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將上升至15%以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快速提高給Y區的農村養老保障帶來了巨大挑戰,尤其是在農村老年人數量占全區老年人總數比重近80%的情況下,其農村養老保障面臨的問題將更為復雜。①
(二)中部地區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分析
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在Y區的農村養老保障中仍占主體地位。有關數據表明:Y區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人口總數僅為4500多人(占全區農村人口的比重僅為0.05%),已經開始領取養老金的只有201人,再加上國家供養的“五保”老人,總數不到6000人,約占全區農業老人總數的6%。村集體舉辦的敬老院僅有一家,供養的老人數量僅為33人。因此,Y區絕大多數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障依然依靠家庭。
農村老年人的養老質量普遍偏低。經濟供養不能及時執行,病也不能及時治愈;老人渴望精神慰藉;在養老過程中存在代際傾斜現象。據調查,許多農民指出家庭開支很大,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開支。當一個家里只有一部分錢時,優先考慮的肯定是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日常開支,而不是老年人的養老錢和醫療費。老人在撫養子女過程中盡心盡力,百般呵護,在子女的教育、婚姻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付出與支持。但當他們接受子女的贍養時,卻時常有精神壓力。
與此同時,老年人在一個家庭中的地位在下降。在傳統中國家庭中,縱向的代際關系要重于橫向的夫妻關系,這主要是對孝道、祖先崇拜觀念的崇尚等。在農村,家庭也在日益小型化,兒子成婚后會立即或在幾年內分家,核心家庭劇增,橫向的夫妻關系逐漸顯示其重要地位。家庭關系的重心逐漸由縱向的親子軸為主向橫向的以夫妻軸為主轉變。父輩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在某種程度上導致養老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在下降。
農村養老中缺乏監督。在現行體制下,養老是一個家庭內部的行為。家庭養老在現階段,尤其是在中部農村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家庭養老的社會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在訪問中,很多老人指出愿意通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方式為自己存下積蓄,為養老提供保證;而不愿意因為養老問題拖累兒女。
二、中部地區農村養老現狀總結與思考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國中部地區農村存在著這樣的養老事實:家庭養老是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但家庭養老存在諸多的問題,而且不適應目前中部農村的現實狀況。社會養老發展嚴重不完善,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總的來說,目前中部農村養老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一)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據不完全統計,安徽省F市Y區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多達15萬人。大量的青壯年人口從Y區流出,不僅極大地改變了Y區人口的年齡結構,加劇了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 而且還使得Y區的“空巢老人”和“孤老家庭”日漸增多。
同時,Y區農村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家庭結構的核心化、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和高齡化趨勢,使得家庭養老負擔日益加重。此外,與子女之間的代際關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課題組對Y區60歲以上農村老人的調查資料表明:63.5%的農村老人的居住方式都和子女分開。居住方式的代際分離也使得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生活照料產生了諸多困難。因此,一些健康不佳的農村老年人不僅要面臨經濟供養上的困難,還面臨著諸如生活不便卻無人照料以及精神上的孤寂等眾多問題。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殘缺
目前Y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所發揮的作用有限。其一是上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極低。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農村經濟落后、農民個人籌資能力低;另一方面,因為Y區農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無法為農村居民交納養老保險金。因此,如果沒有政府財政適度的承擔,那么大多數農村居民無力繳付較高的養老費用。所以,大量的Y區農民必然被排斥在養老保障制度外。此外,雖然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該區已經被推廣開來,但由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只是在大病上進行統籌,且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低。從而使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保障農民生活上作用有限。因此,一部分農村老人“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的現象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