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涵 李廣生
摘要:文章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新發展的思考在于倡導建立一種專屬社區才有的“社區意識”。通過社區意識引導人們去追求新的生活理念并使人們能夠在社區中完成個人觀念的轉換,而這些人作為老基地發展的新社會基礎,必將在老工業基地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東北老工業基地;社區意識;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2.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3—0065—02
中央重振東北的戰略性舉措給東三省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的振興與發展問題,它應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全面改革與發展?!币虼?從社區意識著手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做以思考有利于促使其經濟改革與社會改革的互動前行及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的最終完成。
一、東北老工業基地亟需社區作為其新發展的精神寓所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即中央所倡導的恢復和發揚老工業基地的優勢,以期其順利完成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并成為國家新的工業基地。但東北老工業基地是中國傳統產業較為集中的地區,也是計劃經濟體制的最大區域堡壘。因此這種體制的轉軌可以說給東北社會帶來深刻的變革,也給東北人的生活以強烈的沖擊:“市場經濟不僅作為環境因素,而且作為一種制度、組織和運行機制,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細胞之中,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一切活動方式。”這種情況下,人們感覺難以找到相應的行為方式去適應這種經濟體制,而原國有企業的部分職工就更未體嘗到市場經濟帶來的任何益處,相反,他們在遭遇下崗失業、感受貧窮與無奈之后,對原有集體觀念為基礎的行為方式產生了動搖甚至將其徹底的否定。也正因如此,支持人們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主流意識發生了動搖,以何種方式生活也成了讓人迷茫的事情。
此時的老工業基地,體制轉軌與社會轉型同期,經濟矛盾與社會矛盾同在,這種特殊情境下的人們無法找到生活的主流意識,更丟掉了比如工作單位之類的精神理念的載體。他們到哪去尋找可以使心靈、情感有歸屬感的場所呢?在對老工業基地的關注中作者看到無論是胡錦濤在吉林還是曾慶紅在黑龍江亦或是賈慶林在遼寧的考察,他們都強調了社區的作用。
“社區”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來的,在我國,中國社區研究創始人之一費孝通曾這樣闡述:“以全盤社會結構的格式作為研究對象,這對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須是具體的社區,因為聯系著各個社會制度的是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有時空的座落,這就是社區。”社區在我國逐漸成為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社會實體,它是個人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來源,更是態度規范與人格整合的場所,因此現代社區的功用應類似于中國傳統社會的宗族組織或行會組織,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在老工業基地,對社區這種功用的需要將更為迫切。
二、建構“社區意識”,促進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
1.社區意識概念建構的理論支持與現實可行性
社會學上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假設,就是群體對個體的行為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人們的態度和價值觀都是在群體中形成的;只有把一個人的行為放到群體中去,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整體社會包括個人、群體、社區和社會等從微觀到宏觀的層次,社區和群體都屬于處于中觀而又有紐帶性質的重要層次,且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將二者等同。因此社區不能僅僅作為社會經濟共同體(單純一種實體)而存在,它應有能給人以積極反作用的“意識”,這種群體心理意識在其內部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并扮演規范個體行為、情緒并使個體成為與別人、家族或社會適宜、相和諧的角色。在研究歷史上,勞倫茲的習性論,麥奎爾的動機類型說以及法國學者塔爾德通過對“模仿”的心理——社會解釋等都是對群體心理重要作用的論述。就此看來,建構社區意識在理論角度有其必然的意義。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居民目前對安身立命重新尋求的過程充滿了矛盾性,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不是他們主觀期望的,因此建構一種有凝聚力的社區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大家想改變都市社會生活現狀的一種期盼。存在決定意識,對于社區也是一樣。老工業基地社區將因為其特定的文化、社會利益要求、生活原則,特有的社會主流觀念體系和人際關系特點,而形成老工業基地社區的意識。這種意識制約、規制著人們如何思考、理解和解釋社會事象的條件,最終達到幫助老工業基地人們形成主流生活意識的目的。由此,這種意識建構從老工業基地現實的角度來講,更是一種必然。
倡導社區意識的最終目標應是幫助人們尋求新的生活意義。因此作者認為,社區意識本質上是社區中人的意識,是社區這一領域中人的心理現象的總體,但這種意識不是所有人的“想法”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的凝聚與認同的狀態。在傳統宗法社會,這種意識表現為宗族內部的一種強制性的“族規”與形式上的“同居共爨”?,F代社會幾乎打破了這種同質的生活空間,社區內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生活方式也已不可能。那么,現代社區意識的建構就應是作為社區主體的社區居民以現有社區靜態系統為基礎,以維持社區動態系統的最優狀態為目標,通過在共同的社區運動中個人與社區的互動來完成“社區共同感”的追尋過程。這個過程應是“異中求同”的,即在這種高密度、高感知度與高異質性的“別籍異財”的都市生活方式里尋求一種人與人之間共通的觀念性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要使人們為了社區中某個或某些共同的利益去完成人與人、人與社區的互動,這樣一方面使人越來越趨向社區認同、被社區吸引從而達到通過社區來完成生活意識重塑的目的;另一方面使社區回歸幸福、安寧的和諧狀態,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2.社區意識與老基地的新生活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計劃經濟的“大集體”不聲不響的走了,但那個時代的一些東西還在東北人的腦海里根深蒂固;市場經濟的“小個人(個人主義)”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人們沖來,但人們卻還沒有充分的準備去迎接它。這就使老工業基地缺乏經濟發展的社會基礎,也可以說經濟目標同社會目標脫離。在這種情況下,應把社區意識建設主要立足于倡導社區運動,讓“運動轉換力進入文化習慣與社會關系層面”,通過社區意識在社會互動發揮的能動的“反作用”來解決都市生活中的個人主義與可能的心理迷失問題,同時幫助其實現新的生活理念。
具體而言,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需社區意識對居民生活產生如下兩個方面的影響:首先,通過社區運動來建立社區內聚力,即在社區運動中使社區成員凝聚為一體,全力于社區目標活動的心理結合力。有了社區意識才能產生社區內聚力,又只有有了內聚力才能形成更深層次的社區意識。人們在自己的社區中與別人結成種種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在居民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下是無法產生的;這又涉及到社區中的生產服務設施,利用公共的生產服務設施,通過運動來爭取更多更好的設施,只有通過這些設施才能形成人們之間相對穩定的交流方式。這些關系和設施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生理、心理和自我發展需要。這些運動主張社區民眾的參與,激勵居民走上家門,關心社區公共事務,并通過這種參與增強居民的向心力及對社區的認同感。久而久之,人們為自己社區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或為自己社區的落后感到羞恥。他們都希望自己的社區能變得更加繁榮,以期在本社區中長期生活下去,而不愿意遷移到別的社區去。這種特殊的情感就是社區的內聚力。此外,針對老工業基地特殊的情況,就是要發揮社區居委會等已有團體的力量,更要倡導有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人們加入社區,以便培養、開發和促進失業人員的自主、自立和自我選擇的能力,使他們在政府和志愿者團體等的幫助下形成新的生活理念,找到新的生存位置或新的發展空間,從而形成新的社區基礎。
再者,發揮社區意識的整飾化功能。社區由居民組成,唯有透過使用者的參與才能營造出符合大家需求的生活環境,又唯有在這種客觀環境下,才能促使大家形成一種體現一種公共意志、大家一致認同、一致遵循的“契約規范”和“社區倫理”的真正的社區意識。這種社區意識的整飾作用可以促進社區的團結。這樣,社區才能通過其意識行使正面的教化功能,將正確的資源提供給生活于其中的人們,使人們有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最終達到以社區的穩定帶動整個老基地的穩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黎熙元,何肇發.現代社區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235.
[2]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17.
[3]費孝通.鄉士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94.
[4]齊奧爾格·西美爾.大都會與精神生活[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186-199.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