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玱
摘 要:隨著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加強犯罪嫌疑人在偵查程序中的訴訟主體地位從而更好地實現人權保障已經成為當代刑事訴訟制度演進的主流方向。為實現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促進辯護全程化實效化,須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通過有效的制度構建改造偵查階段律師幫助制度,促使偵控方與辯護方力量平衡,實現程序公正與追求真實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偵查;訴訟:律師幫助
中圖分類號:DF7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3-0142-02
從權利的內容來講,凡用于對抗偵查和起訴的各種訴訟權利都是辯護權的范圍。因為辯護權正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依法享有的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偵查和控訴進行防御的訴訟權利。①隨著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加強犯罪嫌疑人在偵查程序中的辯護權利從而實現人權保障已經成為當代刑事訴訟制度演進的主流方向。為此,須通過有效的制度構建加強律師在偵查程序中的作用,使其為弱勢的犯罪嫌疑人提供應有的法律幫助。
一、偵查階段律師幫助制度的價值
犯罪嫌疑人所享有的偵查階段律師幫助權是其享有辯護權利之一,是訴訟公正、人權保障與控辯平衡等刑事訴訟原理的體現。偵查階段法律幫助制度的價值就在于反映現代刑事訴訟理念,保障犯罪嫌疑人應當享有的辯護權利。
(一)矯正控辯失衡。控辯平衡是現代刑事訴訟程序正當性的內在要求,控辯失衡會導致刑事程序的人權保障功能受損。由于偵查權力具有先天強制性及濫用傾向,因此在偵查階段實現控辯平衡其重心應放在加強辯方能力并制約偵查權上。考慮到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受限制的狀態、辯護專業知識欠缺的現實,不論是控制偵查權還是強化辯護權,律師的介入和協助都極為必要。②
(二)強化人權保障。刑事偵查是犯罪嫌疑人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交鋒最為激烈的階段。面對強大的幾乎不受限制的偵查權,尤其在無罪推定、沉默權等現代司法制度尚未完全確定的某些國家或地區,引入和擴大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獲得律師幫助權,對于實現平衡人權保障和偵查需要的偵查程序價值意義不言而喻。“人權入憲”后的中國偵查程序改造尤其需要在這方面著手,因為“一個人,即使是最卑微的公民的生命也應受到。……國家控訴他的時候,也必定要給他一切可能的手段為自己辯護。”③
二、域外偵查階段律師幫助制度的立法和實踐特點
橫向比較來看,國外主要的法治國家在偵查階段律師幫助制度構建和實踐中積累了較多經驗。如美國以憲法為基礎通過一系列的司法革命,在偵查階段確立了獲得律師幫助權的規則、米蘭達警告及證據的排除規則等刑事司法原則,從而有效地實現了對警察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總體來看,縱觀各國刑事訴訟立法和司法實踐,對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獲得律師幫助權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司法人員負有告知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獲得律師幫助的義務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刑事偵查后,其獲取信息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而素養參差不齊的現實也要求保障其關于辯護權益方面的告知權。美國著名的“米蘭達規則”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米蘭達規則表明對獲取律師幫助權的放棄必須是自愿的、知情的和明智的。
聯合國《關于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規定,各國政府應確保主管當局迅速告知遭到逮捕或拘留或者被指控犯有刑事罪的所有人,‘他有權得到自行選定的一名律師提供協助。各國政府應確保逮捕或拘留的所有的人,不論是否受到刑事指揮,均應迅速得到機會與一名律師聯系,不管在何種情況下至遲不得超過自逮捕或拘留之時起的48小時。遭逮捕、拘留或監禁的所有的人應有充分機會、時間和便利條件,毫無遲延地在不被竊聽、不經檢查和完全保密的情況下接受律師采訪和與律師聯系協商。這種協商可在偵查人員能看得見但聽不見的范圍內進行。目前,上述指導性規范在域外主要法治國家或地區刑事訴訟法律制度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二)建立值班律師制度,為犯罪嫌疑人委托辯護人提供方便對于處于某種自然狀況、經濟狀況或緊急境遇狀況下的弱勢犯罪嫌疑人,往往難以在被告知獲得律師幫助權之后得以有效行使該項權利。為此,作為法律援助制度一部分的值班律師制度便在英、日、加拿大等國家應運而生。當然,在值班律師的來源和權益補償方面各國略有差別。比如,有的國家的值班律師來自政府的委派,有的來自律師行業協會的委托任務。日本的值班律師第一次會見嫌疑人是免費的,會見時應告知嫌疑人,如果無力支付律師費,可以由日本的“刑事被疑人辯護人項目”援助。
(三)偵查人員取得的證據,若取證過程中涉嫌侵犯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則應當排除這一規則屬于廣義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框架,體現的偵查階段訴訟活動對程序公正價值的堅守。這項規則,在域外主要法治國家或地區得到了廣泛的采用。比如美國在六十年代初期以前采用的供述采證規則,只要認罪供述符合自愿性的要求,均可采用。但自1964年以來,聯邦最高法院增補了一項規則,即律師不在場時的認罪供述,由于侵犯了被告人獲得律師幫助的
憲法權利,不得采用。1966年建立的“米蘭達規則”表明,在訊問前,沒有告之沉默權與律師商談權和訊問時律師在場權而作出的認罪供述不得采用。
域外偵查階段法律幫助制度除了以上一些普遍特點外,還大量從規定并保障辯護人在偵查程序中的廣泛權利角度著手來限制偵查權力并保障犯罪嫌疑人獲得律師幫助權的有效實現。
三、我國偵查階段律師幫助制度的現狀
受偵查中心主義傳統的影響,我國偵查程序在立法上表現為一定程度上的封閉性、專權性等特征,偵查權力得不到必要的制約和監督,實踐中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這與正當程序原則及公民權利保障的法治理念是相悖的,更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偵查程序的整體現狀在偵查階段律師幫助制度上也有明顯的體現。
(一)立法上進步很大,但尚需完善
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請律師,應當經偵查機關批準。受委托的律師有權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偵查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和需要可以派員在場。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批準。”。第75條對律師在偵查階段申請取保候審和要求變更強制措施的權利進行了規定:“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師及其他辯護人對于偵查機關采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或者依法變更強制措施。”《律師法》第33條進一步擴展了偵查階段的律師會見權,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師憑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監聽。”以上就是法律層面對偵查階段律師幫助制度的規定。
行政法規方面,1990年發布的《看守所條例》第28條規定:“人犯在羈押期間,經辦案機關同意,并經公安機關批準,可以與近親屬通信、會見。”2003年發布的《法律援助條例》系統地構建了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其第11條規定:“刑事訴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此外,部門規章和全國性法律解釋以及地方性法規的層面都有關于偵查階段法律幫助制度的一些規定。
總體而言我國偵查階段法律制度已經初步成形,但由于現行立法并不允許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委托:“辯護人”、不同的法律規定甚至不同層級的法律規范之間還存在一定的沖突、細化的可操作性的犯罪嫌疑人和律師的權利保障規定仍顯不足等問題的存在,因而在立法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刑事審前程序偵查階段的控辯失衡的基本特征。比如《律師法》與《刑事訴訟法》在律師會見權的規定就存在明顯差異,導致實踐中這一權利仍然難以得到有效實現。
(二)司法實踐中法律落實不力,律師幫助制度未有效確立
不完善的立法規定,實踐中還受到大量的下位法沖擊上位法、不同法律之間的新舊法律抗衡現象的沖擊;犯罪嫌疑人獲得律師幫助權在實踐中難以得到落實。諸如聘請律師權利告知不理想、律師與犯罪嫌疑人的會見交流權的行使障礙重重、律師代為申請取保候審要求變更強制措施極其困難,以及律師偵查階段的介入流于形式,實質作用有限問題,在各地各層次的審前程序的偵查階段大量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就實際執行的情況而言,我國律師對刑事訴訟的參與權利非常有限,制約作用更有限。”④“太多的犯罪嫌疑人并沒有享受到律師的法律幫助。”⑤
可見,為實現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促進辯護全程化實效化,須在我國偵查程序中引入對抗機制、有效改造律師幫助制度,促使偵控方與辯護方力量平衡,實現程序公正與追求真實的有效結合。
注釋:
①田文昌主編:《刑事辯護學》,群眾出版社,2001年第131頁。
②孫長永主編:《偵查程序與人權保障》,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523頁。
③[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75-76頁。
④孫長永:《探索正當程序—比較刑事訴訟法專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62頁。
⑤徐鶴喃:《關于律師辯護制度發展路徑的思考》,《法學雜志》,2007年第2期。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