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既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探究網絡文化價值取向的優化問題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從優化網絡文化價值取向的原則、方法、路徑入手來探討如何提高網絡文化的積極影響、避免消極影響。
摘要:網絡文化 價值取向 大學生思想 優化
中圖分類號:TP39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2-0061-02
一、優化網絡文化價值取向的原則
第一,方向性原則。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是優化網絡文化價值取向的首要原則,它決定著網絡文化優化的內容和性質。這是由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的,網絡文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以更好的把大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服務。網絡時代的到來,實現了全球化信息共享,提高了人們學習、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滲透著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多元思想,一些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暴力色情思想、賭博思想、虛假信息、垃圾信息等在網絡中迅速蔓延,使網絡既成為一個寶庫,又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面對復雜的國內國外環境,面對著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霸權戰略、面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復雜形勢,網絡文化價值取向的優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社會主義根本原則。
第二,科學性原則。網絡文化為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嶄新的環境,使我們可以擴展到虛擬的空間環境中,因此我們的網絡文化的優化必須遵循文化的特點和網絡環境的特點,這樣才能增強網絡文化的滲透力,由于網絡文化優化的主體是教育工作者,客體是大學生,由于大學生自主性的不斷增強,使得諸客體的界限趨于淡化,從而使大學生也成為網絡文化優化的重要力量,我們可以加強教育,促使大學生轉變觀念,引導大學生文明健康上網、與教師一道抵制不法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共同建設、維護、優化網絡文化,另外網絡文化的價值優化要與社會大文化相聯系、相協調。
第三,整體性原則。由于網絡文化價值取向的優化涉及的要素相當復雜,因此,其優化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遵循整體優化性原則,使網絡優化的各要素的合力最大化。由于網絡文化存在的環境包括信息網絡環境、娛樂網絡環境、人際交互網絡環境和商業網絡環境,良性網絡環境和惡性網絡環境,這些環境相互交叉、密切聯系,對教育活動產生綜合的影響。如果不注意協調這些環境要素,使各環境要素之間相互矛盾、相互對立我們的優化作用就會消解,因此,優化網絡文化就必須堅持整體性優化原則,使各要素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對大學生產生統一的力量,以增強優化的實效性。
二、網絡文化價值取向的優化方法
第一,目標設定法。根據網絡文化價值取向優化的目標和需要而創設相應的網絡文化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可以讓身處其中的大學生圍繞共同的話題展開討論,從而使其感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達到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目的。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有設立針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網絡論壇、網絡會議室,網絡論壇是在網絡中開辟一種可以供很多人發表意見、交流看法的空間。而我們可以建立一些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網絡論壇,它可以創設一種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對論壇的參與者的思想、行為、心理產生積極影響的一種嘗試,網絡會議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基于網絡的全新通訊方式,它不僅有傳統視頻和電話會議的交流功能。設立網絡會議室,能夠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交互性、快捷性等功能,為人們提供圖文并茂、聲像交融、平等溝通的環境,把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由平面向立體轉化,從灌輸到互動,從而提高教育效果。
第二,環境凈化法。它是對網絡文化環境的各種要素進行分析,保留其中的合理因素,擯棄不利因素,減少負面影響的環境優化方法。網絡時代的信息復雜多變,良莠不齊,有積極信息,又有消極信息,網絡文化價值取向的優化需要包括政府、教師、大學生在內的相關各方積極協調配合,共同凈化網絡環境。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加緊制定與網絡文化相關的法律法規,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和懲罰影響網絡發展的違法行為和消極現象,凈化網絡環境。其次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尤其是掌握和運用網絡技術的能力,運用技術力量對網絡文化中的不良事物進行過濾,把網絡中的丑惡、虛假、消極的東西限制在很小范圍,積極營造進取拼搏、健康向上的環境,此外,大學生也是網絡環境凈化的重要力量,他們應該通過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通過道德自律增強對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負面信息失去市場,從而使網絡文化環境得到優化。
第四,隱性優化法。它指的是我們根據網絡的特性、教育的目標,按照預定的優化內容和方案,通過創設一種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在不知不覺中注入正確的思想、觀點的方法,它不是一種直接的、正面的優化方式,而是一種間接的容易減少甚或消除大學生對傳統政治說教的反感和抵觸,使大學生在輕松、愉快、平等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從而增強優化的實效性,要優化網絡文化的價值取向就要正確的運用隱性優化法,創造一種能夠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環境。
三、優化網絡文化價值取向的具體路徑
第一,健全網絡文化的反饋機制,強化網絡信息的監控。網絡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也存在大量的包括色情、欺詐等信息在內的垃圾信息。這些垃圾信息的存在影響文化的可信度、網絡傳播的聲譽,也給社會及其文化的正常發展帶來負面效應。因此,要強化網絡“把關人”對于信息選擇和輿論引導的作用,以優化網絡價值取向,強化網絡把關人可以通過推行網絡實名制、運用自動過濾系統等網絡技術、對上網人員的信息進行數據備份,最近我們采用的綠壩技術就是很好的嘗試,從宏觀上可以通過法制、行政手段以營造一個既寬松又嚴格的網絡文化環境,此外,我們還可以建立網絡信息分析反饋機制,加強對網絡文化的有效監控。我們可以成立專門的網上信息調研隊伍,開展網絡信息調研,對各網站的論壇、留言板的信息進行廣泛收集,仔細整體分析,并及時反饋,使相關部門及時掌握網絡動態,并通過網絡等各渠道及時引導網絡輿論,以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二,培育網絡“意見領袖”,加強權威意見的滲透作用。在網絡空間中,雖然網絡群體對個人意見的壓力作用的程度和強度相對減弱,但“沉默的螺旋”的從眾心理并沒有從網絡消失。同時,在交互開放的網絡中,由于個人掌握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同,人們主動選擇信息的行為仍會服從一種權威法則,當網絡上出現大量虛假信息和極端言論,網民不易很快分辨、感到無所適從時,更需要“意見領袖”為自己解釋疑惑,每個論壇都有一些文字表達能力強、分析問題深刻、有獨特見解的網民,他們的發言往往影響甚至左右網民的看法,并由此引導、控制著整個論壇的輿論導向。因此有效引導網絡輿論,就應培養高素質的網民成為“意見領袖”,以強化主流言論,孤立非主流言論。意見領袖可以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評論方式,全方位開展網上評論工作,以有效引導網絡文化的方向。許多網絡媒體上都開設了“專家論壇”、“網上實時交流”等欄目,聘請一些業內人士、專家、學者對各類社會問題發表系統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整合眾多群體意見加以梳理、引導,形成針砭時弊、積極向上、棄惡揚善、是非分明的社會主流聲音。專家學者們的權威性文章、權威性觀點和看法,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網民,以正確的觀點、求實的態度、嚴謹的說理,對現實生活中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和矛盾疑惑,使網民心悅誠服,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在網絡傳播中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要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大局為重,把廣大網民的共同利益作為網絡傳播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在虛擬空間中,邀請具有知名度和權威性的學者或政府官員引導輿論,往往能夠收到強化正確的主導聲音,凈化網絡文化的效果。
第三,牢固樹立社會效益第一的觀念,引導網絡唱響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旋律。在網絡優化過程中我們應該牢固樹立社會效益第一的觀念,實現網絡產業化、市場化和健康人文關懷的有機統一,引導網絡唱響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旋律。網絡文化應該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觀念,努力實現網絡的產業化、市場化與健康人文關懷的統一,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發生的黑客攻擊網絡事件達上千起,造成損失達數億元,網絡化的生存方式使網民的個人意識進一步增強,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更加凸顯。面對這種現實,網絡優化的目標既不能對個人價值觀的思潮推波助瀾,只講滿足人的需要,不講引導人的需求,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網絡文化的社會效益第一,使網絡文化唱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旋律。一方面,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承認個人價值的正當地位,在網絡建設中注意對個人隱私的尊重和保護。另一方面,要針對網絡自身存在的缺陷,強調社會效益在網絡文化的特殊意義,適當加強網絡內容的控制,特別加強對越境信息流的監管。
第四,加強網絡文化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上行為。網絡中出現的社會道德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國外很早就開始成立一些研究組織并舉行各種研討會,研究規定網絡道德標準和倫理規范,我國現在網民已經超過2億多成為世界網民最多的國家其中青年學生居多,網絡對他們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應該借鑒他們的有益經驗結合我國網絡中產生的問題,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網絡道德規范,這些規范可以作為網絡道德教育的重點一、不做黑客,由于網絡誕生以來,已有多起黑客爆發,給國家、企業造成數億元損失,為了防止黑客的破壞行為,我國已成立專門的網絡警察。二不看、不傳有害信息。有害信息包括黃色信息、反動信息、暴力信息、邪教和封建迷信等,消除或減弱這些有害信息的影響,僅靠有關部門屏蔽是不夠的,必須教育廣大學生、網民潔身自好、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蝕,從自己做起。第三不散布信息垃圾,當前一些網民有意制造和傳播信息垃圾,甚至被塞入網民的信箱,影響人們對網絡的正常使用,浪費了人們的時間和精力,造成對網民的損害。第四不侵犯別人的權利。網絡上侵權事件頻頻發生,既有跨國侵權,又有國內侵權,侵權行為包括。第五不損毀別人信譽或不負責。網絡用戶特別是大學生應對自己的網上言行負責,做到不惡意散布謊言,不在網上購物中實施欺詐行為。
本論文是《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影響研究》課題(項目批準號為:200802015,項目負責人劉永濤)的階段性成果,本課題由河北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基金資助。
參考文獻:
[1]卜衛.媒介與兒童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張海鷹、藤謙.網絡傳播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陳曉云.眾人狂歡——網絡傳播與娛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宋元林、陳春萍.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鮑宗豪.網絡文化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楊立英.全球化、網絡化境遇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