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鳳 趙希江 崔光軍 徐亞偉
摘要: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之間存在著較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處理二者的關系,筆者從分析遺產對集安市發展旅游的重要意義入手,從規劃與管理等方面對正確處理遺產保護與發展旅游的關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嘗試性的探討。
關鍵詞: 發展旅游;遺產保護;關系
中圖分類號:F592.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671—7740(2009)07—0054—03
遺產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老祖宗賦予給后人的財富,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何保護好遺產,是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關心的課題,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遺產也為當地旅游業發展起到了龍頭作用,極大的帶動了經濟發展。現代群眾性旅游活動的興起和生機勃勃的旅游業的發展,又為遺產保護工作增添了新的難題。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國,遺產保護的任務非常艱巨;而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異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級旅游大國進軍,因而,旅游發展與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顯得更為突出,如何看待和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對我們這個遺產大國和未來的旅游大國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遺產是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世界遺產地因其在歷史、藝術、科學、技術、建筑、美學、景觀、生態、音樂、民俗等諸多方面都蘊藏著“突出的普遍的價值”而逐漸成為旅游研究所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又成為倍受海內外人士青睞的旅游熱點,如麗江、張家界、平遙、九寨溝等,這些十幾年前人們還非常陌生的地方,如今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游勝地。
探古求知是廣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們希望對自己的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有所了解,對自己民族、祖國乃至全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體會。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學習書本知識;二是觀覽遺產古跡。作為人類文化載體、反映人類發展歷程的遺產古跡給人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受,留給人的印象深刻。觀覽遺產古跡,使人們在游中學,邊游邊學,學得輕松、愉快、有趣。此外,遺產中大量的人類各發展階段的絕世之作,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由于遺產能滿足人們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它成為旅游資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業的靈魂,中國旅游業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體現于東方特色的文物古跡,國際游客到中國來旅游,主要還是出于對中國東方文化體系的一種神秘感。有著5000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史,遺產古跡比比皆是,如被稱為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中的“東方金字塔”、“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它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杰作;作為歷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它也體現了已經消失的高句麗文明;高句麗王朝利用石塊、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對后來產生了影響;它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這種遺產資源、文化古老的特點,決定了我市要重點開發以歷史文化為主體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始終以觀光型文化旅游為主。
因此,遺產對于我市旅游事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例如:2000—2006年旅游業保持了穩定而高速的增長。旅游的人數增長速度不同,2000年為11.8萬人次,到2004年為33.6萬人次,年均遞增5.45萬人次;到2006年為61萬人次,呈跳躍式發展,從2000—2006年,年均遞增8.2萬人次。特別是申遺成功以后,從2004—2006年,年均遞增11.3萬人次。2000年旅游收入0.13億元,到2006年為3.05億元,旅游收入增長了292.4%,年均增長41.8%,2007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同比增長31%。旅游綜合收入實現4.5億元,同比增長47.5%。2008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同比增長25%;旅游綜合收入實現6億元,增長33%。成為集安市支柱產業。
基于如此的現實,從實際出發,我們應充分利用遺產優勢,以遺產古跡為主題,開發系列產品,著重發展遺產古跡旅游,以推動我市旅游事業的發展。
二、發展旅游可促進遺產保護
1.為吸引游客,注意遺產保護。將遺產進行適度開發,發展成為旅游景點,讓游人在欣賞遺產的同時也懂得了保護的重要性,特別是很多文化遺產吸引了大量外國游客,讓外國人從中更了解中國。文化遺產能夠給當地經濟帶來好處,通過旅游獲得的資金可以用來修整保護這些遺產,使保護和開發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遺產的旅游開發,也是無可厚非的。由于探古求知是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而遺產古跡可滿足這一需求,遺產古跡遂成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動旅游事業的發展。旅游界人士認識到遺產古跡在旅游中的這一重要作用后,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會注意保護遺產,以便使其盡量完好地展現在旅游者面前,從而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
2.為了遺產這項旅游資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門必然會重視遺產保護。保護和開發遺產的旅游資源似乎是對立的,但這種沖突并非無法解決。作為遺產和文物,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客觀上就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觀;而參觀的人數太多,對于文物與遺產的保護又不利。同時,門票收入往往不足以補償文物和遺產保護的支出,僅僅依靠門票收入,不進行深入的開發,難以獲得更多的收入來進行保護工作;而深入的開發又可能損害對文物的保護。從保護遺產來講,遺產地的游客流量過大,對環境有破壞,從保護的角度出發需要控制流量。但是遺產作為全人類的財富,又不能剝奪人們的參觀權利。遺產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資源,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樣。遺產被破壞后,必然降低遺產所在旅游點的吸引力,影響其經濟效益。為了使遺產能永久保存下來,長期為旅游所用,文物部門和旅游部門必然會按《文物保護法》和《世界文化遺產公約》重視對遺產的保護。
3.發展旅游可以部分解決遺產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國遺產古跡眾多,使它們在保護的前提下,供人觀賞(view and admire),并將它完整地留給后人享受,說到底也是為人類更好地利用而服務的。而國家財力有限,每年用于遺產保護的費用相對眾多的遺產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許多遺產因無經費來進行維修與保護而遭毀滅。發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遺產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遺產古跡既然可為旅游區帶來經濟效益,那么,該旅游區就應該從經濟收益中提出相當部分,用于區內的遺產保護,達到“雙贏”的目的。無論對國家,還是對集體來說,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這個辦法應當是切實可行的。
4.增強人們的遺產意識,有利于遺產保護。旅游的發展,使大量的遺產古跡直接面對旅游者,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可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遺產的這些社會效益可使人們懂得遺產的重要價值,認識到遺產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增強遺產意識,使全社會都重視遺產保護工作。
三、發展旅游對遺產保護的影響
伴隨著遺產旅游熱的升溫,矛盾和問題也逐漸顯現。在我國的遺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無序和有悖于初衷的現象,有些問題甚至已相當嚴重,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和深深思考。
1.對旅游區進行開發,從某種角度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行為。開發旅游區,就要在旅游區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賓館、飯店等,甚至還開辦工廠,這一切,都破壞了遺產地原有保存環境。特別是在遺產古跡周圍辦工廠,在遺產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體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脅著遺產的保護。開發部門將開發置于保護之上,申遺成功之日,往往就是“遺產”被大力開發之時,對部分遺產地進行掠奪性開發,導致景區的城市化、現代化、商業化。不少遺產地的核心景區被大量的賓館、商店、行業別墅、部門飯店、人造景點所占據,雖然這些城市化設施占景區面積的比重不太大,但與景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形成強烈的反差,使景區的自然美學價值大為降低,完全破壞了遺產資源高品質、高層次的精神文化功能和社會公益性質。
2.在“申遺”成功之后,在遺產帶來巨大經濟利益面前,許多人往往將大量資金投入到遺產的開發上而不是保護上,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卻忽視了遺產保護的長遠利益。不少遺產在經過一番畫蛇添足地包裝后,被端上了旅游的“盛宴”,成了“唐憎肉”,成為一部分人糊口的營生,甚至是牟利的工具。“申遺”本應是值得鼓勵的功德無量的偉業,但在某些地區卻變成了商業色彩濃重、動機不純的舉動。某些旅游部門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刮益,為了在短期內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對遺產古跡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超負荷地接待旅游者,結果加快了遺產古跡的老化、風化、使原有古跡品貌破壞乃至毀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3.任意改造遺產文物本體,造成遺產文物被破壞的悲劇。某些部門由于文物人員專業素質差,不懂得文物的維修與保護應盡量使其維持原樣、符合其歷史時代特點,為了提高遺產古跡對旅游者的品味,使其長期為旅游服務,在整修遺產的同時.確對遺產古跡進行隨心所欲的本體“改造”,將其改變寓意,名為保護,實為破壞。
4.旅游業對環境的污染,使遺產遭到破壞。車輛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廢氣,嚴重污染了旅游區的空氣質量。旅游基礎設施中排出的廢水、廢渣以及游客垃圾等嚴重污染了旅游區的水源。這些被嚴重污染的水和空氣對遺產古跡有著強烈的腐蝕作用。
5.游客素質不高,亂拋垃圾、亂刻畫,破壞遺產景區的環境,是國內世界遺產保護遭遇的一大難題。眾多的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跡受到侵蝕,特別是在古墓、地下室等古跡的壁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撫摸等行為都可嚴重損壞文物,例如東方金字塔,過去由于長時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塔頂土逐年減少,塔頂石滲水,已經受到嚴重損害。游客所到之處,都存在著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涂的現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鋸等手段盜取文物古跡,此等野蠻行徑,嚴重地危害著遺產古跡的保護。
“遺產”弊端說起來痛心,治起來更困難。在利益的驅動下,對遺產的保護總是落后于破壞,或者是先在保護的名義下獲得某些特權,進而更快速地破壞。而這股破壞之風如同癌細胞一樣不斷擴散,而且難以根治……。
四、實現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雙贏”
遺產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損性的不可再生資源,任何不適當的開發都極易造成資源的破壞、生態系統的退化,甚至會帶來無法恢復的生態災難,從而影響遺產地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和我國良好旅游形象的樹立。因此,如何正確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旅游發展與遺產保護的關系,規范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促進遺產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目前遺產資源開發利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保護遺產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遺產,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過程中加強保護,是我們應堅持的原則。遺產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既可吸引游客,獲得經濟效益,又可通過旅游活動起到對人們的宣傳,教育作用,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并可使遺產本身得到一定的保護,這樣,既保護了遺產,發揮了遺產的作用,又達到了發展旅游的目的,遺產事業與旅游事業可謂是相互促進的。
旅游的發展,對遺產保護有一定的負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將遺產保護與發展旅游截然對立起來,任何極端的觀點和行為都是極為有害的。忽視負作用,對遺產只用不保,既不利于遺產保護,又會損害旅游景觀,從而降低經濟效益。一味地夸大負作用,只保不用,既違背了我們保護遺產的根本目的、又無視人民群眾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確的策略應是,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遺產為旅游服務,邊用邊保,采取各種政策和措施,盡量消除對遺產保護的負面影響,使遺產文物事業與旅游事業的結合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
1.要樹立保護重于開發的強烈思想意識。祖國的文化遺產值得驕傲,但在驕傲的同時也應努力加以保護,更不應去破壞。將遺產保護工作納入本市旅游事業的長遠規劃。將遺產“回歸”到本位上,進行有效規劃和適度開發才能獲得雙贏。首先要從地理學、考古學、建筑學、人類學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進行宣傳和保護,確定其價值;其次是利用遺產進行科學、考古、藝術研究;再次是賣門票、“以景養景”。賓館、飯店、商店、游樂城等旅游服務設施應建在遺產保護區的周邊地區,建造野營式、可拆卸、集體宿舍式的房子,而不是什么高檔賓館。各級政府部門和旅游主管部門應認識到遺產對發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到保護遺產的重要意義,在保護區內,可以根據遺產自身的價值功能建立五個區:生態保育區,主要針對生態價值高的地區,這個區只對科學研究者開放;特殊景觀區,供人游玩欣賞,設步行道,但不能有過夜設施;史跡保存區,用以保存歷史遺跡;區內服務區,只設簡單的過夜設施;一般控制區,原有居民生產活動要受控制。在制定旅游事業發展規劃時,應對遺產保護工作有明確的規劃,以指導遺產保護工作的進行。
2.要一切從長計議,建立重點保護對象,加大保護投資。遺產資源不同于一般的礦產、森林、草地等資源,它具有獨一無二性、非人工再造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一旦破壞將永遠不可再生。為此,一切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必須服從遺產的保護和保存。無論是開發者還是管理者,對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一定要本著對后代負責的精神,采取慎重態度。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如對級別較高的遺產古跡應派專人負責,要經常或定期檢查,從旅游區的經濟收入中提出相當部分,專用于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等等。
3.要完善法規體系,依法管理遺產資源。《世界遺產公約》特別強調要保護遺產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其不受任何破壞。自覺遵守《公約》、牢固樹立保護第一、明確開發和管理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如何持續有效地保護好世界遺產,使世界遺產這一獨特的風景資源能世世代代地保留下去。文物部門與旅游部門在遺產保護工作方面應密切配合,建立利益共同體。
4.要加強對旅游者遺產知識教育和旅游活動行為的引導。景區人滿為患是困擾全世界的問題,國外正在想方設法控制游客數量,我國各地文化遺產景區接待游客數量卻年年創新高,當榮耀。超負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損,有的地區為了招攬更多游客,競相蓋起了居住和消費較高的賓館,一切的設置都“以人為本”,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樣做最直接受益者是當地居民,原本閉塞的地區成了人潮涌動的鬧區,人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因此,要嚴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過最佳容量。
5.要搞好宣傳,打擊一切破壞活動。遺產要面對知名度提升之后滾滾人流帶來的壓力,特別是假日期間。人流量增加無疑給景區帶來更好的經濟收益,但同時也難免對遺產地帶來一定的破壞。要嚴防游客的有意破壞。在游客進入旅游區時或在游覽途中,應不斷地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對有破壞行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應采取法律、經濟等手段予以制裁。
[責任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