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論動態參閱》課題組
29歲的清華碩士畢業生周森鋒全票當選湖北省縣級市宜城市市長后,因其年齡和名校畢業生的身份,在輿論中引起極大的爭論和質疑。
重要的不是年齡而是程序
其實,西方國家通過競選程序也有18歲即擔任市長的例子,這些人的晉升過程至今未受到過質疑,為何偏偏到了中國當代,只要一個年紀稍輕的人坐上高位,就立即引來一片猜忌之聲?《東方早報》的文章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恰恰是因為兩個被當地官方所強調的制度——“任前公示制度”、“選舉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并沒能完全發揮作用,充分取信于民。《經濟觀察報》劉許川的文章也認為,“年輕不是問題,制度才是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說,只要程序公正,18歲當市長也行。年輕并不就等同于變革的力量,年輕高官也有可能成為對現行體制弊端的最認同者和最適應者。關鍵在于,使周森鋒脫穎而出的選拔方式是否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遺憾的是,在這件事中,只看到了干部選拔制度的一成不變,只看到了政治資源分配過程中的隨意性。
周森鋒事件給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規范領導干部的初任制度。周森鋒升遷的“終南捷徑”,則是頻繁的調動,而這意味著組織部門將其作為培養對象,為其創造了歷練的機會。黨管干部、選拔任用是我們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組織上需要“培養”年輕干部作為后備力量。但候選人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程度、其從政的能力和潛力等,往往沒有客觀科學的選拔標準,競爭者缺乏公正公開的展示平臺,一定程度上是靠組織部門和負責同志的洞察力或與候選人熟悉的程度。這就引出第二個問題:如何改變年輕干部培養過程中的不公開、不透明,甚至缺乏科學性、法治性的問題。而周森鋒能當選市長,公眾并沒有看到這位最年輕市長的過人能力或政績,看不出有破格提拔他的必要。其全票當選,更讓我們有理由提出第三個問題:黨管干部制度中,人民應如何通過人大行使監督權,防止地方黨政對政治資源的隨意支配。
正因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官場腐敗案件多發的現實面前,年輕的仕途得意者常會引來公眾對其家庭背景的猜測。
周森鋒從進入仕途直至擔任市長,整個過程缺乏的不僅是規范性、公開性,尤其缺乏民眾意志參與這一現代政治文明要素。
年輕干部如何面對質疑
媒體評論人曹林撰文指出,這已經不是一個官員可以凌駕于一切之上、一手遮天地擺平所有爭議的時代,互聯網時代是民主的時代,官員的言行和舉止都已經處于網絡的監督和評說之下——順應潮流接受監督,網友歡迎;違背潮流不愿被監督,會被網絡的滔滔洪流和人肉搜索逼著剝光“衣服”。掘地三尺的人肉搜索(對其合理合法性暫且不做討論)和如影隨形的網絡監督,對干部是一種巨大的考驗,它像一塊顯微鏡,更像一塊試金石,問題信息很容易被敏銳的網民所察覺,官員要經得起網絡最苛刻的審視和監督。
在一系列的質疑聲中,深陷“年齡門”、“背景門”、“打傘門”、“抄襲門”、“香煙門”的年輕官員周森鋒一律以沉默回應。本來網友一場并無實質性“成果”的人肉搜索,因為周森鋒的態度而變得曖昧不清起來。官員應該怎樣面對媒體和網民的考驗,成為大眾熱議的一個新話題。
官方擠牙膏式的回應和周森鋒的故作神秘,不僅未能平息輿論,反而令人們獲得了更清晰的追問路徑。“清白的市長為什么要拒絕采訪”、“擠牙膏式的回應是漠視輿論民情的痼疾”、“官員選任機制應該更加透明”,這些評論的主題,已經令“最年輕市長風波”上升到了對權力運行的全方位思考。網絡帶領我們進入了全民監督時代,權力的死角正在被網絡一點一點拽到陽光下暴曬,在民眾權利意識日益提升的今天,對于權力來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將是一種常態。與此相對應,很多官員習慣的“密室政治”,將會越來越沒有市場,其運行成本也將在全民監督時代變得極其高昂,甚至成為為政者不能承受之重。
“最年輕市長風波”,因為權力的習慣性不透明,最終變成了持續升級的輿論風暴。風暴過后,權力封閉運行的難題是否可以就此開始慢慢解開,變得和周森鋒29歲的年齡一樣干凈陽光?這才是“中國夢”最需要的答案。(摘自《思想理論動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