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濤 陳學志
[摘要]目前,我國銀行保險的發展在環境要求、組織模式和銀保產品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政府和相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改變外部不利因素,營造有利于銀保發展的環境。銀行和保險公司則應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改善微觀環境,提高自身素質。
[關鍵詞]契約交易成本銀保契約
契約源于法律概念。隨著新制度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契約概念逐步被引入經濟學領域,而契約理論也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一般來說,契約是在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當事人為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或提高自身的收益水平、降低交易成本,而在交易過程中確立的一種權利義務上的協議關系。契約的達成必須至少在兩個主體之間進行,它意味著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契約主要有降低交易成本、激勵當事人和提高效率的功能。本文主要從契約角度分析我國銀行保險業發展的問題和對策。
我國銀行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契約原因
我國銀行保險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目前為止已有一定發展,但和西方國家相比,在發展環境、組織模式、整體規模等方面還具有一定差距。從契約角度考慮,我國銀行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維持契約本身也需要成本。目前,我國銀保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合作網絡,出現多個契約關系,這無疑會增加其中的交易成本。同時,雙方的信息交流并不是非常到位。對于銀行來說,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和主導地位,一部分經營信息不會及時通知保險公司,使后者很難準確觀測到代理銀行的實際經營行為,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去獲取,這就造成了信息成本的增加。此外,在我國銀保合作關系中,雙方都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考慮問題,形成相互之間的博弈。為了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銀行和保險公司往往采取多種措施對對方的行為進行監督,從而支付較高的成本。同時,雙方還要通過多種方式激勵對方行為,而且由于信息溝通不暢,激勵成本會進一步提高。
經濟效益較低。當前,銀行網點屬于相對稀缺資源,經常由幾家保險公司共同使用,這必然會影響保險公司的規模銷售。同時,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無法開展深層次的合作,不能夠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因素,開發新的銀保產品,也就浪費了很大一部分市場資源。其結果不僅是市場潛力未能充分挖掘,而且難以形成應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此外,我國目前的銀保合作,屬于低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即銀行代理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產品,約束力往往建立在雙方互相承諾的基礎上。由于沒有達成嚴格的制度約束,則銀行很有可能從自身利益出發,做出影響保險公司利益的投機行為,給保險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比如,銀行可以通過對投保人進行錯誤引導、對保險公司隱瞞投保人的非正常風險等投機取巧的手段,完成業務并得到較高的傭金。
對銀保雙方的激勵不夠。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銀行和保險公司進一步深入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尤其是銀行處于主導地位,自身優越性非常明顯,積極性與合作意識更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法律環境、監管環境和稅收環境的影響。我國目前的法律監管環境不利于開展深層次的銀保合作,針對銀保業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較少,二者都缺乏進一步深入推進銀保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銀保契約的松散性,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是一種博弈關系,雙方考慮的是自身短期利益,深層次合作的意識較差。
銀保契約關系松散。目前我國銀保契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委托代理關系,這使得雙方處于低級合作狀態,缺乏共同的資本利益紐帶和綜合性金融產品,這本身就是一種松散的契約關系。此外,銀行在合作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和渠道資源,銀行銷售人員不受保險公司直接管理,在契約關系中缺乏對銀行相關人員的制度約束,缺乏對銀行代理銷售行為的有效制約。所以,在銀保合作中,沒有形成必要的、相對嚴格的權利義務約束,對雙方現在和未來的行為缺乏相應的約束條款,契約的松散性大、不完全程度高。而契約的不完全程度越高,當事人所要支付的交易成本就越大,取得的經濟效益就相對較低。
契約環境有待改善。第一,法律和監管環境的影響。在金融領域,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法律制度,雖然近年來出臺了一些較寬松的政策,但這一法律體制并沒有根本改變。例如《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證券法》規定證券業和銀行業、信托業、保險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保險法》也規定了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僅限于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業務,其資金運用不允許直接投資于企業股票,更不允許投資于商業銀行。金融體制和銀行保險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分業經營的金融體制下,銀行和保險公司很難進行深層次的資本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目前的銀保模式和契約形式。第二,人文環境的影響。雖然目前我國保險業發展迅速,但大多數人的保險意識還比較淡薄,大多數居民更愿把多余的現金存入銀行而不愿購買保險。此外,銀行保險又是近年來的新興行業,宣傳力度較小,尚未得到人們的了解和認可,這使得目前銀行保險所處的人文環境并不是很好,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
銀保契約當事人自身存在不足。作為契約當事人的銀行和保險公司,雖然同屬金融業,但在運營模式、經營理念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區別,造成了二者之間一定的文化差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業發展較晚,金融市場不是很成熟,且長期受到分業經營的影響,銀保之間的文化差異相對更大。這使得銀保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增加了其信息成本和激勵成本,而且二者之間很難形成深層次的合作理念,創造出多元的銀保產品,更不利于我國銀保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銀行和保險公司自身的經營和業務素質尚有待提高,這一是因為人力資源匱乏,二是相關技術手段較低,制約了銀行保險的發展。
我國銀行保險健康發展的對策
在宏觀環境方面,我國銀行保險發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法律和監管環境、人文環境等。政府和相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改變外部不利因素,營造有利于銀保發展的有利環境。
營造銀行保險發展的制度環境。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銀行保險是銀行業和保險業相互融合的產物,是在相對寬松的制度環境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如果政策監管過于嚴格,銀保業將失去成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我國仍屬于嚴格的金融分業制度,對銀行和保險公司在資本和產權融合方面的監管還比較嚴,二者之間還不能進行相互投資和控股,法律制度仍然是阻礙銀保發展的一個因素。所以,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對相關法律制度進行修改,適當放松產權監管,為銀保業的縱深發展創造相對寬松的環境。
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環境。一個健康、完善的銀行保險市場需要依法經營管理,因此,要進一步推動我國銀行保險業的發展,必須在放松監管的同時,不斷完善目前的
監管機制,使其更趨于科學。放松和完善并不是矛盾和對立的。完善是指對我國的金融業監管機制做進一步的修改和補充,彌補空缺之處,修訂不科學之處,而放松是適當的改變管制過嚴、不利于銀行保險發展的制度,創造寬松的環境。從本質上看,二者都是我國銀保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從整體上看,我國目前銀行保險的人文環境并不是很樂觀,居民保險意識相對不是很強,對銀保認識不夠。所以,一方面,要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使銀行保險業處于健康發展態勢,讓更多的人信賴銀保;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和引導,讓更多的人在增強保險意識的基礎上,認識銀保、接受銀保,從而為銀行保險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最大限度地挖掘市場潛力。
從微觀上來講,我國銀保契約當事人出現的一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銀保發展的阻礙因素。所以,我國銀行和保險公司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采取積極措施,推動銀保的快速、健康發展。
協調銀保雙方的文化沖突。銀行與保險公司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在經營、銷售、市場地位以及考慮問題的方式上存在差異,所以,銀行和保險公司要對文化上的差異和沖突進行協調。在此過程中,要加強溝通,強化相互之間的了解和認識;經常開展宣傳活動,促進雙方員工在平時的交流,使銀保之間相互認同、相互理解,互相接受對方的文化。
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進一步推動銀行保險業的發展,離不開對公眾的宣傳和引導。在具體操作上,一是充分運用網絡、電視等各種宣傳媒介和宣傳手段,對最新的產品和信息做到及時發布;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營銷和宣傳活動,向消費者介紹和普及銀行保險知識,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銀保、接受銀保;三是根據實際情況,制作宣傳資料,在營業場所尤其是銀行進行廣告宣傳。
提高銀保當事人自身的業務素質。一是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銀保雙方要共同改革勞動用工制度,建立市場化的用人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用人環境,培養一批專業素質和能力非常強的人才,提高隊伍整體素質。二是推進銀保業務的技術開發,以電子化和信息化為方向,在實際業務中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漸取代手工統計和分析方式。三是廣泛借鑒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我國應立足于實際,放眼世界,把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手段引入我國,并結合自身情況,創新出符合我國實際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