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哲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英語學習變得更加便利。同時,學生也知道英語在其升學、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愿意把英語學好。但是,英語教學成績卻并未見明顯進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語教學忽略了文化情感內容上的審美趣尚。
[關鍵詞]趣尚英語教學需求層次理論
與其他各個教學領域一樣,外語教學領域也普遍接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但近年來,英語教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卻并無根本性的轉變。無論是英語專業學生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都了解英語在其未來升學、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理智上也很愿意把英語學好,可是大多數英語課堂上卻并未呈現出一派積極主動的熱烈景象,英語學習的效果也無突破性的進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語教學忽略了文化情感內容上的審美趣尚,使英語學習變得機械單調、枯燥乏味。
英語教學中趣尚的缺失
自市場經濟發展以來,教育界難免受到影響,有急功近利的趨勢,教學也有走向實用主義的傾向。香港作家董橋在《聽那立體的鄉愁》一文中寫道:“機械文明用硬體部件鑲起嶄新的按鈕文化;消費市場以精密的資訊系統撒開軟體產品的發展網路;傳播知識的途徑和推廣智慧的管道像蔓生的藤蘿越纏越密越遠;物質的實利主義給現代生活墊上青苔那么舒服的綠褥,可是,枕在這一床柔波上的夢,到底該是繽紛激光的幻象還是蒼翠田園的倒影,卻正是現代人無從自釋的困惑。”反映到現在的英語教學上,各種教學參考書、模擬試題冊、多媒體課件和教學光盤數不勝數,信息量不可謂不大,但在缺乏有效指導的情況下,學生看得眼花繚亂,實際上卻脫離了“言語”實際,脫離了“文本”,既無英語味道,又無審美趣尚,難怪學生興趣索然。
中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學習方式和內容仍然大同小異,缺乏在高級需求方面的追求,在英語學習上往往側重于背誦孤立的單詞,熱衷于大量的模擬試卷練習,而很少接觸重要的英語文獻和優秀文學作品。
另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中學生沒有養成閱讀英語作品的習慣,閱讀范圍僅局限于部分教材和考試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題。很多學生對英語教材也不感興趣,有些原來英語基礎較薄弱的同學,甚至連快速閱讀里的文章都看不下去。由于閱讀量太小,學生無法體會英語文學作品的優美和英語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既缺乏語感,也缺乏理解力、想象力和聯想能力。由于英語學習少有樂趣可言,反過來,也抑制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以及克服學習困難的決心和毅力。為此,有必要將英語教學中的審美趣尚問題提到日程上來。
英語教學中應注重審美趣尚
趣尚,即志趣和好尚。語言與情趣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正基于此,我們認為英語教學要注重在文化情感內容上的審美趣尚。作為人類高級需求之一的趣尚,應該成為英語教學上的追求和魅力所在。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可分為兩大類7個層次:
第一類為“生存需求”(Deficiency Needs),即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Biologieal & Physiologie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求(Belongingness & Love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等四個層次。
第二類為“成長需求”(Being/Growth Needs),包括認知需求(cognitive Needs)、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s)、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等三個層次。這是人的高級需求。
在人的基本需求,即生存、安全、歸屬和尊重的需求都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很難要求學生專注于學習。而在上述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的高級需求就占據了主導地位。人們開始追求智力方面的成就、文化方面的趣尚,進而創造潛能,完成“自我實現”。與基本需求不同,人的高級需求永遠不可能完全得到滿足,因而它們對于人們的促進作用也就永遠不會停歇。
英語教師應該努力培養自己在英語小說、散文、詩歌、電影,以及其他文學形式方面的造詣,使學生對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佩服得五體投地,只有這樣才足以贏得學生的信任、崇拜,并愿意“言聽計從”。這里所說的“言聽計從”,是指英語學習的經驗之談、方法之談,即授之以漁的“漁”。倘若教師們自己就是一個個英語學習的成功楷模,學生勢必以教師為榜樣,努力用功,將英語學好。再若,師生共同沉浸在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中,那么英語學習效果一定能夠事半功倍。縱觀眾多英語教學界的名家和大師,他們無不是熟讀英語文學名著并受益匪淺!在《外語教育往事談——教授們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許國璋、楊周翰、王佐良、周玨良等許多專家學者大量熟讀英語文學作品所產生的功效。
從這些名家、大家的經歷也可以看出,語言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整體。在人本主義的課程觀看來,課程應強調感情而不是注重認知結果。在馬斯洛和羅杰斯的著作中,這種課程觀的目標就是“自我實現”(馬斯洛)和“完滿的人性”(羅杰斯)。人本主義者更多的是強調情感過程,他們追求更高的意識領域和人文情感上的趣尚。對這種高級需求的追求,也是語言學習上不竭的動力。
講究趣尚,提高英語文學鑒賞水平
英語教學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教學,尤其涉及到人的情感和審美趣尚。講究趣尚,就是要提高英語文學鑒賞水平,以情感人,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大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寫情、寫景、寫人的范例,其中都有其深層的美的含義,應引導學生欣賞英語語言之美,尤其是修辭之美。
比如有一篇題為The Glorious Messiness of English(中文譯為《英語中絢麗多姿的雜亂無章現象》)的文章。這個題目初看令人費解:其中的dorious(絢麗、輝煌)和messiness(雜亂)意義相悖,極不協調。讀者需看完全文才能理解:原來是基于自由精神的博采眾長、兼容并蓄才成就了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輝煌;英語的雜亂無章其實是多姿多彩、百花齊放的一道風景。由此看來,文章的這個胚目實在是非常貼切的。
又如題為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中文譯為《又悲又喜的圣誕節》)的故事。從字面上看,這個題目很令人費解。圣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與之相關的圣誕樹、圣誕歌、圣誕老人、圣誕禮物仿佛都是幸福快樂的代名詞,怎么可能有“悲”的成分?況且“悲傷”與“喜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用“悲”與“喜”兩個反差極大的形容詞來修飾同一個圣誕節,必定會令讀者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意欲一睹為快!
再如,有一篇泛讀教材中的文章,題為Why Leaves Turn Color in the Fall(中文譯為《秋天樹葉為何改變顏色》)。僅從題目,讀者可能會以為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但事實上,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詩人、散文家和自然主義者Diane Aekerman,整篇文章辭藻的華麗,可以說是美得攝人心魄,讀者閱讀過后一定是久久無法忘懷。但作者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傳達出更深一層的意義:借樹葉壽終正寢時絢麗的色彩告訴人們,這不是消亡,而是從一種美的境界升華到另一種美的境界……
英語文學作品中還經常出現利用詞語的語音特點創造出來的音韻修辭格(包括擬聲、頭韻、尾韻和半諧音等),借助詞語的變化和語義的聯想創造出來的詞義修辭格(包括明喻、暗喻、轉喻、擬人、擬物、反語、夸張等),以及通過句子結構的均衡布局或重點突出而創造出來的句法修辭格(包括對照、排比、漸進、突降、反復、設問、倒裝等)。如果教師適時引導,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一定能夠培養出一大批英語文學作品的“粉絲”,對學生的審美趣尚和語言稟賦都會產生良好作用,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
結語
秦秀白教授在介紹人本主義教學觀與“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的編寫理念”時說過:“在中國語境下從事英語教學,不僅要借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還要汲取我國源遠流長的語文(國文)教學傳統和經驗。……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可用三句話概括:一是堅持人本主義教學觀;二是主張自主學習;三是注重文本分析。”這為我們的英語教學提供了重要啟示。
英語教學應借鑒語文教學的傳統,對于學生,不僅要曉之以理,而且還要動之以情。將生動直觀的形象思維與科學理性的邏輯思維結合起來,把審美趣尚的培養與專業知識的傳授結合起來,創設寬松、和諧、自由、高雅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最佳狀態。
教師的角色就是幫助學生成功地滿足高級需求,提高認知水平和審美趣尚,為學生的自我認識提供便利,并幫助他們不斷完善自我,以達到“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