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恒
我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是一把號,不同教師“各吹各的調”。語文教師應有自己的獨創性,能夠靈活駕馭教材,做到因文而異,精心設計,不拘一格,教出新意。我教學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時,在“新”字上動了腦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切入點要新。《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是小說,小說抓住人物是關鍵,要從人物的矛盾沖突抓起,這篇文章的主線是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我認為從作者構思的角度來考慮,選擇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這一點作為文章的切入點更好。于是,我在導入新課之后就讓學生速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課文中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學生們通讀課文時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后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我把學生找出來的這些詞語板書出來:①壞蛋、流氓、無賴;②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③小子、家伙、老流氓、賊、流氓。從這三組詞語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文是以對于勒的態度變化為線索的。顯然,抓住了這三組詞語,就抓住了本文的線索和寫作順序,可謂“抓三組詞語而動全文”。這樣的切入,既把握了文章的主干,又新穎別致。
(2)剪裁要新。《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的重點段是第三部分(高潮段),這一段正面描寫了菲利普夫婦一家遇見于勒的情景。作者在情節構思上也非常巧妙,安排了兩個對比,第一、二兩部分與第三部分對比,在第一、二部分中,兩次提到“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突出地反映了菲利普夫婦急盼于勒回歸的心里。第三部分,當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真的見到窮愁潦倒的于勒時,便入臨大敵,視若毒蛇猛獸,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遠。這是一個“福星”與“災星”的對比。另外,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插敘,又構成了一個“福星”與“災星”的對比。這樣安排情節,讓人物言行前后對照,真假美丑,一目了然,從而鮮明、尖銳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作品的主題。因此,在切入課文之后,我并沒有按課文的自然段順序講讀,而是先主后次,“倒吃甘蔗”直接從課文的第三部分講起,著重研讀第三部分。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①“父親”天天盼于勒,為什么看見于勒他卻“神色狼狽,臉色蒼白”連說話都不連貫了。這表現了“父親”什么樣的性格特征?②當“母親”認識于勒后,“母親”是怎樣咒罵于勒的?③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前后為什么不一樣呢?我把這幾個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后帶領學生逐一討論分析。重點講了第三部分后,接下來略講第一二部分,最后把首尾連接起來,得出全文的主題。這種剪裁安排,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3)評析要新。《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構思巧妙、含義雋永、引人入勝的小說精品,用詞造句多有精妙之處。因此,帶領學生細細咀嚼、品味語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我在講讀課文時,扣住重點字、詞、句,運用對比、聯想的方式品評賞析語言的新奇精當。課文的故事情節是:盼-贊-遇-避。我設計這樣的問題提問:①當于勒有錢時家人的心情如何?——盼。②當于勒無錢時家人的行為如何?——避。自讀全文,找出有關“盼”、“避”的主要細節。③課文里有哪些具體敘述表明若瑟夫同情于勒?一位學生舉手讀了一段文字:“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我點頭認可,然后又問:為什么說這段描寫反映了若瑟夫對于勒的同情?順手在黑板上寫一行字:“狼狽”、“水手的”、“親”。我說:這六個字能幫助你們解決問題。“狼狽”一詞在前面已經用過,“父親的神色很狼狽”,這兩個“狼狽”的意思一樣嗎?描寫手的那句話,如去掉“水手的”通不通呢?為什么在叔叔前特別加上“親”字?一口氣提了三個讀書時易忽略的問題,像一把鹽撒進油鍋中,立即激起學生很強的反響,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生:“父親”神色狼狽是很窘的樣子,十分難堪,手足無措。
生:于勒的狼狽是生活窮苦,處境困難。
生:“水手”是于勒的職業,說明他并不好吃懶做,他有一雙勤勞的手,所以若瑟夫同情他,如去掉“水手的”,就看不出這一點。
我看學生的反應不錯,就讓學生繼續思考,分組讀課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語言、行動、表情。分小組交流意見。通過這樣的品味、評析,使學生領悟到了本文構思巧妙,語言精妙,把他們帶入到了美的藝術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