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樹英
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會努力地學習;同時,一個正在豐富自己知識的人,他的道德修養也會逐漸地提高。對于一個世界觀正在形成的中學生,如果不把品德培養放在首位,就很難使之成為將來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工作中我是這樣做的。
(1)把自己的言傳身教與學生的自我約束結合起來。在工作中我總是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時我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那么我本人在工作中首先就早來晚走,經常深入班級。有的學生自習時坐不住,我就在這個時間到教室里備課、刻題,這樣做既保持了自習紀律,又為那些坐不住的學生作了“示范”。應該說,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從老師的身上,學生們會無形中感到: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他們會自覺地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自覺地約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2)把情感教育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作為教師,有時當我們真心誠意地把愛心奉獻給學生時,你并不一定能使他們馬上克服缺點、改正毛病。記得剛參加工作時,我對那些平時比較散漫、不夠遵守紀律的學生投入很多精力。比如他們犯錯誤時我不止幾次地耐心給他們講道理;有的學生生病時我從家里給他們拿藥、買營養品;有的學生家庭困難,我毫不吝惜地資助他們生活費。可是,在他們身上有時仍然出現問題。我深刻反省,最后發現自己只做了一半工作,還有一半沒有做到,那就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3)把理想教育與刻苦學習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并且引導他們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對“理想”這個誘人的字眼兒,談起來容易,讓學生們實現起來就困難了。因為在現實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充滿著各種阻礙,學生們只有發揚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才能實現理想的目標。所以作為教師,既要用理想激發學生們去刻苦學習,又要幫助他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4)把傳統美德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漢代大思想家王充說:“德不優者,不能懷遠”。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傳統美德,很多名人和偉人,他們在立德修身、治國安邦方面有著感人的故事。像粗食淡飯不改其志的孔子,威武不屈、忠貞如一的蘇武,憂樂天下的范仲淹,萬古忠義的岳武穆,等等。如果把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講給學生們聽,足以在思想上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他們走向人間正道。但是這些人物事跡卻代替不了學生們的實際行動,因為我們的學生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而且我們的社會已跨進21世紀,我們的學生已成為21世紀的青年。新的社會形勢和激烈的競爭在等待著他們,各種不同形式的人生觀、價值觀擺在他們面前,如果不把傳統美德教育與社會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們就很難培養出健康而高尚的品德。當然,在學習上他們的進取心也將受到不良的影響。
(5)把嚴肅的紀律與活潑的班風結合起來。一個班級具有嚴肅的紀律是每個學生順利學習的保證,而活潑的班風又能使每個學生以更加愉快的心情、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我擔任班主任時,總要與同學們制定一個切實可行、讓每一名學生沒有理由不執行的班規,一旦有人違背這個班規,將要受到嚴肅的批評。與此同時,我又千方百計地創造一個活潑的班風,鼓勵同學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有意義活動。如演講比賽、體育競賽,各類征文活動、學雷鋒活動。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們的學習生活,促進了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培養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如今,在我連續三年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那年中考,我帶的班又取得可喜的好成績,全班有80%的同學升入高中,有的還升入示范性高中,有的進入中師中專。
總之,我認為德育是培養學生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既需要我們用一句句實話、一件件實事去打動我們的學生,去影響我們的學生,又需要我們開動腦筋,采取積極措施去幫助教育我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