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愛的藝術。李鎮西在其《走進心靈》一書中寫到:“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必須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一個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的教師。那么,怎樣衡量教師的職業道德水準呢?筆者認為:師愛,是衡量教師職業道德的標尺。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版)把關愛學生作為重要的一條寫進規范,這就充分體現了新規范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古往今來,“愛”如一條紅線,貫穿著教育的發展史。把師愛作為衡量教師職業道德的標尺,這不僅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更是時代的呼喚。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人,更具體地說,是人的心靈,而心靈的交流、共鳴、和諧甚至心靈的碰撞,都會產生一種精神的美,而這種美,源自于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源于教師高尚的道德修養。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晚年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中說:“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愛孩子。”好一句“愛孩子”,這極為質樸的話語,真的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師德的崇高體現。一位教師要做到愛孩子,就必須首先有一種對自己教育對象的強烈的依戀之情,因為“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蘇霍姆林斯基語)。要做到關愛學生,真正展現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教師要有一顆極富人情味的童心和愛心,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教師的高尚的職業道德不是自我標榜出來的,更不是他人吹捧出來的,而是在與學生的精神交流中自然流淌出來的。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從中國古代的孔夫子到近現代的教育家陶行知、魏書生,從外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到中國當代的李鎮西老師,他們崇高的職業道德修養,無一不是師愛的真情流露。作為教師,關愛學生不能做表面文章,更不能流于形式。①教師要有一顆善于與孩子交往的童心。古今中外,凡師德高尚的老師都是善于與孩子交往的老師,他們與孩子交往時往往童心未泯,與孩子一起學,同欣喜、同憂愁、共沉思。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陶行知先生的一顆真誠博大的愛心,同時又是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可以想象,缺乏童心的教師怎么能親近孩子那晶瑩剔透的心靈?一顆圓滑世故的心怎么能去感受孩子圣潔的內心世界?一顆被各種雜念和欲望充斥的心靈,又怎能去構筑師愛的“大廈”,去存儲職業道德的“精神軟件”呢?②教師要有一顆極富人情味的愛心。愛不是施舍,更不是道德圣人對凡夫俗子的憐憫。師德高尚的教師也是極富人情味的教師,他們對孩子的愛心是真誠無比的,他們懂得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極力追求一種亦師亦友的師生感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愛心與教育》李鎮西著)。由此可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富有人情味。只有具有人情味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愛的教育,具有人情味的教師才是師德高尚的教師。③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同樣,教師高度的責任感來自于教師對自己職業的熱愛。教師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只有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著熾熱的感情,他才能去真心實意地熱愛每一個學生,從而產生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加強自身修養,以一種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去干好教育,這人類崇高的事業。
(2)師愛,要建立在民主教育的思想基礎上。中國民主教育的先驅者陶行知先生說:“教你的學生做先生。你跟學生學,是教導學生做你的先生。和學生站在一條戰線上,教師不和學生站在一條戰線上便不能成為教師。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由此看出,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師生間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下,學生的人格才能得到尊重,教師的愛才能真情四射,教師的道德修養也才能因此而深化。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師愛得以培育的沃土。長期以來,有不少教師把師愛與對學生的嚴厲管教等同起來。如加班加點為學生補課,對犯了錯誤的學生進行懲罰,卻說是為了學生好,作為愛學生的表現。殊不知他們這樣做不僅不是師愛的表現,更是有違教師道德規范的。其實他們這樣做,是把學生當成了無情無欲的機器,想讓學生按他們事前設計好的標準去發展,不經意間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培養的只是聽話的奴才和小人,這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只有具有民主思想的教師,才是富有愛心的教師,才是師德高尚的教師。陶行知先生關于“民主的教師”的論述中對此提出了非常具體的標準:民主的教師,必須具有虛心、寬容,與學生共甘苦;跟民眾學、跟小孩學習。這聽起來是很奇怪的,其實“先生”必須跟小孩學,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并不是說完全跟小孩子學,而是說只有跟小孩子學,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師的資格,否則即是“專制”教師。由此看來,民主的教師是能寬容學生的教師,是能與學生同甘共苦的教師。寬容學生需要教師具有博愛的胸懷,與學生同甘共苦不僅是師愛的體現,更需要教師具有崇高的道德修為。否則“什么愛”,“什么師德”都是寫在書面的文字,喊在口頭的標語口號。
總之,師愛是無私的,教育者因無私而崇高。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一書中寫道:“愛是人間最美的語言,愛是人們最高尚的情操,愛是無私的,是博大的。”“我們在教育孩子成材的時候,別忘了教育孩子成人,讓他們心中有他人,做一個大公無私的人。”要教孩子做一個大公無私的人,首先教師就要努力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教師應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用自己光輝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學生。正如孔子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教育需要愛,沒有愛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教育;不去愛學生的教師,一定是不稱職的教師。就讓我們用愛的胸懷去撐起教育的天空,用愛的甘泉去滋潤學生干涸的心田。只有當學生享受到陽光雨露般的師愛而健康成長的時候,我們才是一個稱職的教師,才是一個師德高尚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