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翠萍 沈 帥 賀 躋
摘要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基本理論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從經濟法責任的概念、特征、構成要件和承擔方式入手,對經濟法責任的理論體系進行了基本的構建。
關鍵詞經濟法 法律責任 經濟法責任
中圖分類號:D91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008-02
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律制度的具體內容,也是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加強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是經濟法學界義不容辭、刻不容緩的事情。本文僅就經濟法責任體系的構筑提幾點看法。
一、經濟法責任的定義和特征
(一)經濟法責任的定義
關于經濟法責任的定義,理論界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通過經濟違法行為來界定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由于經濟違法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①。
2.通過經濟法這一部門法來界定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違反了經濟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對國家或受害者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3.通過經濟法規的違反與特定事實的出現來界定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違反一般經濟法規或特定的法律事實出現而承擔的法律責任。
4.通過經濟權利義務來界定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主體對其違反經濟法義務或者不當行使經濟法權利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5.通過強調違法主體來界定經濟法責任,認為經濟法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的規定或由于某種事實狀態符合經濟法的特別規定而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
各種表述從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地對同一概念進行了界定。由于法律責任一般是根據法律責任的部門法性質分類,因此,經濟法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規定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二)經濟法責任的特征
與其他的法律責任相比,經濟法責任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征:
1.經濟法責任具有社會性。20世紀社會本位的法哲學思潮,有力地推動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進程,經濟法是法律體系適應社會本位思潮大創新的結果,因而是社會性與經濟性的有機統一。經濟法責任是現代社會利益沖突的產物,這個利益既不同于民商法所調整的個人利益,又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法所調整的國家利益。經濟法一定要堅持公私融合,從公私結合的利益關系中來挖掘政府在社會經濟中的獨特作用,并始終把社會公共利益作為經濟法的最高宗旨。
2.經濟法責任具有復合性。經濟法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復合性,是指其具體承擔的法律責任,可能由本法責任和他法責任構成。本法責任是經濟法主體違反了經濟法的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而他法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在違反了經濟法規定的同時,也違反了其他部門法規范,從而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經濟法責任具有雙重性。經濟法責任具有懲戒和補償的雙重功效。所謂懲戒性,一方面指有責主體必須就其違法行為向社會或國家付出代價,另一方面,法律責任中必須包含著矯正其違法行為以及為其他適法者提供警戒示范的功用。②所謂補償性是指有責主體以金錢作為代價來支付否定性的法律后果,通常表現為有責主體對經濟法保護的具體對象亦即當事人權益的損害給予的金錢補償。傳統的民法傾向于補償性責任,刑法、行政法傾向于懲戒性作用,而經濟法責任的雙重性,是其法律責任獨立性的表現。
4.經濟法責任具有不對等性。經濟法的主體可分為兩類:調控主體與調控受體。調控主體一般是指具有宏觀調控或市場規制職能的政府權力機關;調控受體一般是指受政府權力機關調控或規制的市場主體。由于他們是兩類不同性質的主體,調整其行為的法律規范是不同的,其分別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也是不同的。因此,兩者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二、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
學界一般從責任主體,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行為違法,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等方面去把握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也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加以認識。
(一)責任主體
承擔經濟法責任的主體就是違反經濟法規定的主體,即調控主體和調控受體。
(二)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
在歸責原則上,要根據當事人的具體情況區分對待,對于調控受體一般實行過錯責任,即以經濟法主體主觀上具有過錯為經濟法責任的構成要件之一。另外,強調調控受體只要存在違法行為或調控行為招致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個人利益的損害就要承擔責任,不再論其主觀狀態,因為這類主體的主觀狀態不易為外界所知曉。無過錯責任作為過錯責任的補充,它主要適用于調控主體不當行使經濟法權力而給調控受體造成損害的情形。而追究調控主體的懲罰性的經濟法責任則必須以有主觀過錯為構成要件。
(三)行為違法
承擔經濟法責任的首要前提是行為違反經濟法的規定。調控主體承擔經濟法責任是由于違法行使職權,具體包括主體違法、程序違法、超越權限和濫用職權等情形。調控受體承擔經濟法責任是由于其違反經濟法規定的強制義務或符合經濟法規定的某種特定的事實狀態。此外,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時,在基于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原因而占用、征用或損害他人財產時,經濟法責任并不以違法的存在為前提,故行為違法并非經濟法責任的必然構成要件。
(四)損害事實
民事責任的追究和承擔通常須以損害事實的存在為條件,無損害則不承擔責任。而經濟法責任的構成,在許多情況下并不以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為必要,行為人即使沒有給特定人造成具體損害,也要承擔法律責任。調控主體的經濟法責任通常以損害發生為構成要件。有些情況下,追究調控受體的經濟法責任的目的是為了懲罰其違法行為,因此并非都以損害發生為構成要件。比如,工業企業不按國家環境保護的要求,在進行新建、改建、擴建工程時,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沒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對環境的污染雖然尚未形成,也要承擔經濟法責任。
(五)因果關系
在民法中主要是以損害事實的存在作為追究責任的前提,因而它特別強調損害事實和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就經濟法責任而言,在有的情況下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某種按照經濟法規定需要承擔責任的行為,即使未造成損害事實,也須承擔責任,因此損害事實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非經濟法責任的必然構成要件。
三、經濟法責任的承擔方式
(一)調控主體經濟法責任的承擔方式
1.國家決策失誤賠償或國家立法賠償。能否對國家宏觀調控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賠償,向來有贊成和反對兩派觀點。贊成者認為,法治社會的基本特點是要求國家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負相應的責任。國家對決策失誤造成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損失的,應予賠償。反對者認為,立法機關是權力機關,而司法機關只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執行者,無權審查立法機關的立法行為,也無權判定立法機關的立法賠償責任。
2.停止、糾正或撤銷違法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行為。國家在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過程中,難免會因失誤而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對此應及時停止、糾正或撤銷。《國務院關于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2001年5月1日)第17條規定:“實行本《規定》第4條第1項至第7項所列的行為以外的其他地區封鎖行為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查處,分別對限定措施、關卡、歧視性收費項目、價格、或者收費標準、歧視性技術措施、歧視性待遇予以撤銷或消除障礙。”,予以撤銷就是國家(政府機關)應當承擔的經濟法責任方式。
(二)調控受體經濟法責任的承擔方式
1.懲罰性賠償。《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了雙倍賠償制度:“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之所以說懲罰性賠償是經濟法責任的承擔方式,是因為該項制度從全社會的高度來懲罰違法者,它不再是單純補償受害人的損失,還具有強烈的維護社會公益的傾向,體現了經濟法社會利益本位的理念。
2.資質減免。即國家通過對違法市場主體的資格減損或免除來對其做出懲罰。如我國《產品質量法》第57條規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偽造檢驗結果或者出具虛假證明的,……,情節嚴重的,取消其檢驗資格、認證資格;……。造成重大損失的,撤消其檢驗資格、認證資格。”,如此規定在《典當行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中也有體現。之所以認定該項屬于經濟法責任的承擔方式,是因為資質與市場主體的存續、收益等密切相關,取消其資質等于讓其失去活動能力,是對市場主體的一種重要懲罰。
3.黑名單制裁、信用制裁或專業名譽責任制裁。如《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場主體不良行為警示記錄系統管理辦法》第2條和第3條規定:凡在北京市開展市場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體工商戶、自然人、外國企業代表機構,如存在嚴重危害交易安全、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嚴重損害交易對象權益的行為,都將被鎖入“不良行為警示記錄管理系統。”。之所以認為信用制裁是一種經濟法責任的承擔方式,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如果對市場主體進行信用制裁,將是對其最大的懲罰。但是在信用制裁方面,還須進行更為詳細的、深入的探討。
4.限期整頓或責令整頓、改正。如我國《產品質量法》第56條規定:“拒絕接受依法進行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
5.責令停產、轉產。如《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第23條規定:“企業產品質量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企業主管機關應令其限期整改。經整頓仍無效者,企業主管機關應令其停產或轉產,……。”。
6.產品召回。如《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第4條規定:“售出的汽車產品存在本規定所稱缺陷時,制造商應按照本規定中主動召回或指令召回管理程序的要求,組織實施缺陷汽車產品的召回。”,現在產品召回制度已擴展到電器、食品、化妝品等行業。鑒于缺陷產品對社會的嚴重危害性,召回是對市場主體經濟法責任的一個生動寫照。
7.頒發禁止令。“禁止令是司法當局依職權或依被害人申請而采取的制止違法行為發生和防止損害擴大的一項救濟措施。”,這也突出了經濟法社會本位的理念。
8.肢解或解割。這種方式主要在反壟斷法中存在,且在近代經濟法產生之初就已存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就曾依據《謝爾曼法》對美國石油界的大企業進行了肢解,將其一分為二。這種方式是典型的經濟法責任承擔方式。
9.被列為市場禁入者。
另外,經濟法責任的承擔方式又可以歸為財產責任(包括懲罰性賠償、國家決策失誤賠償)、信用責任(包括信用制裁、資質減免、被列為市場禁入者)和行為責任(包括限期整頓、責令整頓或改正、責令停產停業、產品召回、頒發禁止令、肢解、停止、糾正或撤消違法的宏觀調控和市場管理行為)。
從以上內容來看,經濟法有區別于民法、行政法的責任承擔方式。但這些歸納是否正確和科學,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
法律責任是一種資源配置,從本質上講是維護社會秩序的一項法律措施。如果沒有法律責任對相應責任主體進行規制,那么其他法律制度的設計,一般性的法律主張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從理論上和制度建設上對經濟法責任進行完善,應該說無論是對市場主體責任的追究抑或是對國家調節行為合法性的審查,都具有重大意義。
注釋:
①呂忠梅,劉大洪.經濟法的法學和法經濟學分析.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164.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參考文獻:
[1]李詩鴻.經濟法視野中的經濟法責任.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2]陳婉玲.經濟法責任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3]張守文.經濟法責任理論之拓撲.中國法學.2003(4).
[4]王全興.經濟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5]鄧峰.論經濟法上的責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3).
[6]焦富民.論經濟法責任制度的建構.當代法學.2004(11).
[7]周林彬,李勝蘭.制度變遷與中國經濟法的創新.學術研究.2001(2).
[8]李發展.試論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