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瑩
摘要搞好農村道路設施建設對于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本文在此就農村道路建設中的政府職能作了簡要的分析和論證。
關鍵詞農村道路 公共產品 管理體制 政府行為
中圖分類號:F2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276-01
一、目前農村道路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公路建設整體上無規劃,政府在農村的基礎設施的修建中沒有具體的制度安排
鄉政府及職能部門對農村道路管理問題常采取回避態度,致使農村道路管理體制不暢。說不管,大家都管得著;真要管,誰都不真正管。農民小農意識比較強,各顧各家的,無人帶頭,再加上修建道路需要的個人成本比較高。很多村在修建道路時需要村干部積極引導,有些村干部也覺得沒有油水,服務農村、農民意識淡薄,而且組織管理起來覺得吃力不討好,所以干脆不管。
(二)道路建設的主要問題還是財政問題
目前,農村公路建設實行的是“民辦公助”、“民工建勤”的管理體制,“公助”的力度較小,群眾的負擔相對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公路建設。以現行的農村道路建設的補助標準,按平均5米寬的路面計算,省交通廳補助7萬元/公里,縣政府補助7萬元/公里,縣(區)政府補助每公里不少于2萬元,省、市、縣三級補助為16萬元/公里。據相關部門普遍反映,農村道路的建設實際造價在每公里28萬-35萬元左右,補助金額不到造價的一半。有些縣級部門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出政績,搞升遷,只管招商引資,開會討論,做一些形象工程,表面功夫,根本不考慮基礎設施的修建。有些條件稍好的鄉鎮,還可以通過自籌和社會融資解決一些,而一些經濟基礎較差的地方,就存在較大的困難。
(三)資金管理不透明,帳務不公開,打消了農民修路的積極性
農村道路的修建本身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籌資融資比較困難,如果在修建的過程中資金花銷去向不透明,會嚴重傷害農民的積極性。修路本身是為農民致富打開一條致富路,如果在修建中有些人利用職權貪污一些,撈到一些好處,路修不好,就會挫傷了農民致富的積極性。
二、農村道路建設的政府作為
(一)通過村干部積極引導,廣泛宣傳,營造氛圍
新農村的公路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注重整合社會力量,始終堅持“政府掛帥、交通操作、社會動員、群眾參與”的組織原則,明確地方政府、交通部門、社會群眾的責任義務和工作分工,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主導作用。農村道路建設社會性、公益性和群眾性都很強,既需要責任單位盡職盡責,更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和積極參與。村級道路建設,農民群眾是主體。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道路建設的成敗,在于對農民群眾的宣傳發動是否深入,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宣傳發動是基礎、是前提,也是關鍵。特別是在工程啟動初期,宣傳發動搞好了,事半功倍、一帆風順;搞不好,事倍功半、困難重重。各鄉鎮、部門都要高度重視宣傳發動工作,要開好各個層面的動員會,挨家挨戶地做好宣傳發動工作。
(二)改變長期不合理的自上而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模式,改變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嚴重缺陷
在長期的“城鄉分割”、“以農補工”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和向城市傾斜、“重城輕鄉”的財政分配制度下,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應嚴重不足,造成了城鄉之間和工農之間的嚴重差別。為了改變這種向城市傾斜的財政體制,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政府應改變“城鄉分割”的“重城輕農”非均衡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要給農民以國民待遇,向農民提供與城市居民大體均等的公共產品,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為此,一要調整現有的國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從根本上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公共產品供給基本制度,加快推進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和制度的改革與完善,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符合國際慣例,城鄉統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現代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和制度。徹底改變農村的“行路難”問題。
(三)進一步理順公路管理體制,確保質量,嚴格管理
質量是生命,質量是形象。農村道路建設,關系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必須高度重視,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嚴把工程招投標關、工程管理關、技術等級關,絕不能因搶時間、搶進度而忽視質量問題。要實行工程質量領導責任制、項目法人質量責任制、監理單位責任制、參建單位質量終身制,務必保證群眾出資出力修建的每一寸道路質量都過得硬,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人民的檢驗,歷史的檢驗。要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將一查到底,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四)嚴格資金監管,確保資金的透明利用
加強對農村道路建設供給資金使用的監管是各級財政的職責。一要按照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以制度建設為核心,制定和完善各項公共產品建設資金管理制度,規范支農專項資金項目目標管理,使各項資金的管理有章可循。二是引進科學的支出分配方法,制定符合實際的支出標準,實行公開透明管理機制,實行鄉、村兩級政務公開、事務公開、財務公開,定期將收支情況公之于眾,對于建設資金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科學管理和監督。三是要積極探索在資金性質、用途不變的前提下,利用適當形式,把各個渠道、各支出科目的資金聯合在一起,統籌規劃,重點使用,發揮財政投入的整體功能和規模效益。四是要建立資金效績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發揮內部審計、會計的職能作用,實行重點抽查、財務自查與財政審計檢查相結合,積極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努力提高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陳繼紅,趙民賢.加快農村道路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2]康松,熊尚鵬.論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商業研究.2006(9).
[3]何敏燕,黃飛,陳四輝,冼艷芬.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