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少輝
取保候審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項重要的強制措施。其和拘留、逮捕一樣在刑事訴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推行,取保候審充分體現了人性化執法和寬緩的刑事政策。已成為非羈押辦理刑事案件的普遍方式。但取保候審措施在實行過程中仍存在理解和執行上的偏差。有必要從法理和法律規定的角度進行分析,以幫助我們嚴格、公正、準確執法。
一、取保候審條件的寬泛性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0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第51條規定:對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取保候審。(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用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取保候審的條件是相當寬泛的,任何犯罪的嫌疑人、被告人,只要沒有社會危險性,都可以取保候審。但我們在執行過程中,人為地嚴格了取保候審條件,使取保候審只適用于輕微犯罪,造成絕大多數犯罪分子被逮捕,逮捕的功能被異化。極高的逮捕率導致羈押普遍化,造成司法資源的嚴重浪費。而取保候審除了適用于極少數輕微犯罪外,成了避免超期羈押的替代措施和手段,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取保候審的功效。
就本地取保候審的適用情況而言。現在仍然停留在適用“輕微犯罪”的層面上,“認罪”和“罪行輕微”成為無逮捕必要的衡量標準,也是絕大多數執法人員的心理定勢。取保候審的適用被人為地定位于“輕微犯罪”,這一底線是部門規定還是約定俗成,筆者不得而知,但至今仍禁錮著我們的思想,這種思想與當前的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相悖,不符合高檢院《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中規定的“可捕可不捕的堅決不捕”的精神。
二、取保候審措施的優先適用性
大多偵查部門過分強調逮捕的重要性,存在“以捕代偵”、“逮捕懲罰”的思想。認為逮捕有助于打擊犯罪、有助于案件偵查。《刑事訴訟法》第60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根據逮捕的條件規定,逮捕作為刑事訴訟的保障措施,屬于后位措施,其位置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之后,只適用于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也就是說,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強制措施時,首先考慮的應當是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非羈押性措施,只有適用取保候審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時,才考慮適用逮捕措施。所以認為,取保候審措施具有優先適用性,其適用順序先于逮捕措施。
根據法律規定和上述分析,取保候審措施的適用在理論上應當占刑事案件的50%以上,因為具有社會危險性的畢竟是少數,一個地方的刑事案件,有一半以上的嫌疑人屬于初犯、認罪、本地人、無社會危險性,符合取保候審條件。但現實中適用取保候審的數量遠遠少于50%的比例。逮捕仍占絕大多數。
三、取保候審案件辦理期限確定性
《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由于該條只是原則性規定,并不具體,所以。在司法實踐中,人們對取保候審案件的辦理期限存在模糊認識,特別是在檢察機關的公訴環節。由于《刑事訴訟法》第138條規定審查起訴的期限是1個月,重大復雜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所以,有人認為取保候審案件的審查起訴期限和羈押案件的審查起訴期限一樣,都應當是1個月;另有人認為,既然《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那么,取保候審案件的辦理期限就是12個月。由于認識不一。執行中兩種情況均大量存在,有執行12個月的,有執行1個月的。超過1個月的甚至被界定為違反程序、超期辦案。
事實上。取保候審作為一種非羈押性強制措施,是一種寬緩的、人性化的保障措施,他給犯罪嫌疑人一定的自由空間,給辦案人員更充足的審查時間,對保證案件質量、保障嫌疑人權利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筆者認為,取保候審案件的辦理期限應當是12個月。具體理由如下:一是《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56條規定: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案件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后,對于需要繼續取保候審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辦理取保候審手續。取保候審的期限應當重新計算并告知犯罪嫌疑人。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75條也作出同樣規定。兩高的規定是對《刑事訴訟法》58條的解釋,明確規定公檢法三機關的取保候審期限分別重新計算。這就意味著取保候審案件的辦理期限最長是12個月。二是《刑事訴訟法》74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規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該條規定表明取保候審案件不受偵查、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的限制。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偵查、起訴、審判期限是辦案羈押期限,不包括取保候審。三是《刑事訴訟法》58條第2款規定: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顯而易見,嫌疑人被羈押的案件需要在偵查、起訴、審判期限內抓緊辦理,由于取保候審的期限較長,該款特別規定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四是《刑事訴訟法》第58條明確規定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表明12個月既是取保候審期限,也是取保候審案件的辦理期限,因為法律規定本身具有統一性。不可能一方面執行12個月的取保候審期限,另一方面又要在1個月內審查起訴終結,這顯然違背統一性原則。在法律明確規定取保候審期限為12個月的情況下,如果還要在偵查、起訴、審判期限內辦理案件,12個月的規定也就失去了意義。五是目前各地正在試行的暫緩起訴制度,所利用的暫緩時間不正是取保候審的12個月嗎?如果按照1個月的審查起訴期限,暫緩起訴就無從談起。
盡管。取保候審案件的辦理期限是12個月,并不意味著對取保候審案件可以無原則地緩慢辦理,而是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充分利用法律的寬緩規定,追求辦案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