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光繼
刑事審判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對人民法院的刑事審判活動是否合法和所作的判決、裁定是否正確所進行的專門法律監督,具體包括對人民法院第一審審判活動、第二審審判活動是否合法以及對申訴案件的審查監督。
一、現行刑事審判監督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是有關監督措施的具體程序缺乏規定。我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1條第3款規定:“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由院長主持,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該條規定了檢察長可以通過列席審判委員會的方式來監督刑事審判活動,但是法律對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的有關程序缺乏規定。這必然影響到該監督方式的實施。司法實踐中檢察長幾乎不列席審判委員會的事實則說明了這一點。
二是檢察機關無法對刑事自訴案件的審判活動進行監督。現行刑訴法只規定了檢察機關對公訴案件的法院審判活動的監督途徑和措施。而未明確規定對自訴案件的法院審判活動的監督途徑和措施。實踐中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往往把審判監督的注意力放在刑事一審判決的審查上,法院刑事自訴案件的審判活動成了檢察機關訴訟監督空白地帶,影響了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的實現。
三是檢察機關監督手段單一,缺乏有效保障機制。檢察機關提起抗訴后仍由法院裁定。很多案件上級法院裁定均維持原判。檢察機關對法院駁回抗訴的錯誤裁定往往束手無策。此外,檢察機關的《糾正違法通知書》、《檢察建議》又缺乏強有力制約作用,法院一旦不予采納。這些監督形式就顯得蒼白無力。
四是檢察機關對刑事審判程序監督不力。檢察機關的公訴部門多年來一直存在著案多人少的狀況,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監督無用和監督影響團結的認識誤區,甚至怕一旦得罪法院,法院對某些案件作無罪判決就會影響年終考評。因而對法院的有關案件久拖不判,宣判日期不通知,判決書延遲送達等違反程序的做法熟視無睹。
二、完善審判監督的幾點思考
一是建議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刑事訴訟法新一輪修訂工作已經啟動,而完善刑事審判監督理應成為修訂的重要內容之一。最高人民檢察院應當組織專門人員到基層檢察院就刑事審判監督中存在的立法方面的缺陷和問題進行認真調研。向立法機關即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立法建議,同時,要規范檢法兩家的司法解釋,真正做到立法上完善。
二是強化刑事審判監督意識。最高人民檢察院開展的“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專題教育活動。以及當前正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目的都是要求檢察人員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樹立正確的執法觀,在履行刑事審判職責時,切實做到指控與監督并重、打擊與保護并重、實體與程序并重的意識,確保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
三是改革組織機構,完善監督機制。我國現行的刑事審判職責主要由各級檢察機關的公訴部門承擔,公訴人員長期超負荷工作,致使公訴人無暇顧及審判監督工作。加之法院判決直接關系到對公訴人辦案質量的評定。無力監督、不想監督和不敢監督嚴重制約著審判監督工作開展。可在檢察機關內部設立專門的訴訟監督職能部門。將刑事訴訟活動過程中的偵查、審判和執行監督職能歸并于這一職能部門,統一組織實施。這樣就避免了辦案人員之間為了搞好關系而疏于監督制約。確保監督的質量和效果。
四是改進和完善考核機制。要改變檢察機關辦案人員思想上“以法院裁判為標準”的錯誤認識。在設定具體考核辦法中,應根據公訴工作的特性,合理設定評判案件的標準。不斷優化考核辦法。切實做到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