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是當代社會的本質和核心。也是中國成人教育發展的動力和方向。文章在分析了人本化成人教育內涵和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偏差之后。對新時期成人教育如何體現人本價值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成人教育;人本主義:價值取向
作者簡介:羅清霞(1967-),女,河南南陽人,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政教部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德育和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7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22-0025-03
一、人本主義與人本化成人教育
人本主義是當代西方的一個重要思想流派,其思想不僅是一個廣泛的哲學概念,還涉及心理學的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本質的揭示主要從人的自我實現和個人意義的角度加以描述。“以人性為本位”是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中的一個核心內容。人本主義教育以此作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確立從人的本性出發,形成了有著顯著特點和重大影響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人本價值的實質在于既把人看成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又把關心人、尊重人、解放人、發展人自身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以人為本的成人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始終把人的發展放在首位,一切為人的發展服務。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落腳點。一切教育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使人生活富裕、精神充實,獲得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括體力與腦力的協調發展、人的才能與品質的多方面的發展、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等。人類文明史表明,人的發展總是沿著一條客觀軌跡而展開。由不充分、低級向充分、高級方向發展;由片面向全面發展;由依賴向自主方向發展。而成人教育的實質就是人的終身發展的教育,其目標仍是提高全體民眾的全面素質,其內容主要按照成人需要加以設計。因此,成人教育是個體通向充分、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橋梁,它是最能滿足人的充分、自由和全面發展需要的一種教育形態。成人教育是成人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工具。倡導人本價值是新時期成人教育固有屬性的回歸,只有人的素質得到提高,只有人首先得到自身解放和發展,才能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推動社會發展。社會的發展要以人的發展為前提,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基礎。成人通過教育,除了成為高質量的“勞動外者”,更應該成為高質量的“全人”。成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制約、限制人性的全面發展。而恰恰是讓每一個人都在身心健康、自我發展方面得到最大程序的滿足。成人教育要為社會民眾提供廣泛而多元的學習機會,成人教育的目標不應只是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成人教育的內容也不應只局限于勞動技能的提高和知識的發展。所有能提高個體生活、陶冶個體情操、提高個體素質、完善個體人格、明確個體價值取向以及個體自我實現等等有關個體全面發展的內容都應是成人教育的內容和目標。
二、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偏差分析
(一)目標定位偏差——“文憑”教育
這種認識誤區不是指國家的成人高等教育政策和導向,我們國家鼓勵發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政策是正確的,是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向的。成人高等教育的這種認識誤區主要表現在成人高等教育舉辦者和受教育者兩個方面。毋庸否認。成人高等教育在發展中出現了過度重視和過度追求文憑的“唯文憑主義”價值取向。招生學校以能夠容易獲得成人高等教育文憑為吸引成人學員的手段,教師授課以使學員容易考試過關為宗旨,學員學習以順利通過考試為目的。其結果是學校為了擴大生源,輕易放低教學要求;教師為了滿足學員要求。授課只講考試內容和“重點”;學員為了考試過關,只是死記考試要點,甚至在考試時作弊。這種價值取向把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掌握新的高層次的知識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放到了一邊,從而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信譽逐步降低。
(二)成人教育價值追求上趨向經濟效益
有人認為,成人高等教育國家投入少、很多學員上學的目的就是花錢買個文憑,讓他們達到目的就行了,學校要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現在,大多數普通高等學校把舉辦成人高等教育作為學校創收的一個重要手段,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等學校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招生數量普遍不足,面臨著生存危機。再加上我們國家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畢業生的質量缺乏有效的監督、認定措施,學員只要被招進來。能否畢業完全取決于舉辦學校。因此,擴大招生、減少教學成本,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成人高校認為舉辦成人教育就是為了創收。
(三)成人教育內容與教學方式上缺乏“成人主體性”
目前我國成人教育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式上都有滯后于社會發展形勢。尤其在滿足廣大“社會成人”對于知識與技能的需求上差距比較大。我國的成人教育仍然顯現“普教化”的現象,學生的學習在學校內,學生的知識來自于教材,脫離實際。不少成人學校還處于傳統的“知識傳授”中,忽視了成人學生的思想工作,忽視了成人學生的主體作用。成人學校的教師大多來自普通學校,他們對成人的需求,對于成人的知識結構及其職業特征都缺乏深入了解。其教學方式還沿襲著傳統方式,缺乏創新,以致于教學質量低下。社會對其認可度也嚴重滑坡,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了我國成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下我國成人教育的價值取向
(一)進行科學合理的目標定位
國家及社會各行業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糾正“唯學歷是用”的人才使用觀念。由于我們國家經歷過不重視知識、不重視人才致使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受阻的痛苦時期。再加上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還處于不完善階段,國家制訂重視高等教育文憑的政策是出自重視知識和人才的目的,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由于經驗的欠缺和急于迅速發展的心理推動,導致了我們在人才使用觀念上產生了急躁心態和追求形式主義的做法。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們必將逐步形成成熟的用人觀念,真正形成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的科學機制。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求政府和社會各行業認真研究我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與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找準我們的出發點。克服在使用人才上的形式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做法,樹立德才兼備的正確用人觀念。只要國家和社會各行業樹立正確的人才使用觀念,形成正確合理的人才使用標準和機制,就會促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發生根本性改變。
(二)成人教育應該適應學習化社會的營建
學習化社會是我們的理想。最初翻譯到中國是學習社會,這一術語最初由何欽斯提出,后來經《學會生存》和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走向學習社會》倡導。在全世界普及。學習化社會倡導,為了人的教育,與以往從屬于經濟的教育相比,它更關注人的發展。有關學習化社會和成人教育的關系,我們認
為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在未來的社會中,職業教育將向企業內部過渡,這樣我們的成人教育的主要部分將由企業教育來承擔,在此情況下,成人教育將擴展別的樣式的教育,比如閑暇教育、親職教育等等。而要達到這種程度必須依賴于社會的進步。但是,我們的成人教育在現在的發展中必須加強這方面的努力,因為如果僅僅宣稱“成人教育是迎合知識經濟,從而迎合終身學習和學習化社會的最好過渡和促進形式”,我們看到的還是成人教育迎合了職業進程,而與學習化社會無關,與其中的人道精神更是相悖。
其次,我們更傾向于認為學習化社會是一個以學習而非以教育為中心的社會。因為從國際大范圍來看,目前的教育更主要的還是國家從外部加予成人的,成人的自主性不大。即便是成人自主選擇了職業內容,也還是為了謀生,還是沒有脫離職業教育的大范圍。雖然教育和學習不能分割,但是教育畢竟有外加的意味,而學習更強調了人們的主動性和自我選擇的民主性,這對于教育公平、尊重個人的選擇意義重大。
(三)人本化的成人教育應當照顧成人的不同需要
傳統的學校教育往往違背人的天然屬性,按照教員的“一廂情愿”。用統一標準的要求來控制人,對人進行“工廠標準件”式的成批地加工,使之具有統一思想、統一知識的人。這種教育模式可以“多、快、好、省”地培養社會生產所需的一生只從事簡單操作的生產者。“一種專門操作的自動的工具”。這種“專才”滿足了社會需要,成為社會的工具。成為會操縱現代化的高技術設備的技術動物,成為會解決經濟生存問題的經濟動物,成為一個沒有靈魂和個性的“空心人”。這種統一化的成人教育是以違背人的本性為代價的,是不人道的教育。
每個成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造潛能,鑄造了成人千差萬別的個性。由于社會、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由于每個民族自身的文化差異。對每個公民而言。人應該如何生存是有不同看法的,人對自身的需求和發展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成人教育的開展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自我選擇和自我發展。也正如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報告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成人教育可能有許多定義,對于今天世界上許許多多成人來說,成人教育是代替他們失去的基礎教育。對于那些只受過不完全的教育的人們來說,成人教育是補充基礎教育或職業教育。對于那些需要應付環境的新的要求的人們來說。成人教育是延長他們現有的教育。對于那些已經受過高級訓練的人們來說,成人教育就是給他們提供進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也是發展每一個人的個性的手段。”
(四)從“城市中心”到“關注農村”
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城市中心”的教育價值取向。以這種教育價值取向為出發點,忽視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教育資源配置的巨大區別,主要以城市學生的學力為依據制定全國統一大綱、統一教材和統一標準,使教育發展在城鄉之間嚴重不均衡。有關資料表明,“以1997年我國城鄉普通中學的狀況看,約占總數70%左右的農村人口。農村學生占初中在校生的比例為56.85%,在高中階段農村在校生僅占14.55%。近年來,不同地區學生、城鄉學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公加劇了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平等,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為了更好地體現教育政策的公平原則,教育政策需要從以城市為中心轉變為適當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因為農村和貧困地區經濟和教育的發展本來就比發達地區落后,學生的起點和享有的教育資源方面遠遠不如經濟發達地區。教育關懷理念的提出要求教育視角從“城市中心”到“關注農村”的轉換,教育關懷的對象和主體是全社會,特別是那些在經濟、文化、地理等環境明顯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而處于農村的人群在經濟、文化、地理等環境明顯處于不利地位。因此,農村是教育特別是成人教育關懷不應該遺漏的地方。從“城市中心”到“關注農村”的價值取向體現了成人教育價值取向的轉換。
責任編輯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