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龍
學校職業教育應該教什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問題。在工業化初期,職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可能就是一些基本的方法和經驗。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生產設備日益復雜,產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其生產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職業教育的內容將會不斷擴大,理論深度將會不斷加大。這樣的過程是一個很好理解的問題。無需多加討論。但有一個問題是需要思考的,即在新的歷史時期。職業教育應該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教育之上才能滿足教學需要和生產技術發展的需要。
學校職業教育應該教什么,隨著歷史的發展會由于教育內部分工和專業教育供給結構的變化而變化。職業教育不是唯一的專業教育,從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發展也可以看出這一點。盡管在我國近代史上的實業教育初期。多數實業教育僅稱為學堂,但在當時完全可以稱為我國專業教育的最高學府,不少學堂也發展成為了今天的高等學校。即使是在新中國建立前期,我國的職業教育還主要是以工程和技術教育為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補充。從實業教育開始興起到新中國建立期間,技術工人還主要靠學徒來培養。并沒有廣泛地開展學校技能教育,廣泛開展學校技能教育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后。
學校職業教育應該教什么,往往還會受社會制度的影響和制約,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教育和技工學校教育的分工就是典型的制度性安排。新中國建立后。郭沫若在195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作的《關于文化教育工作的報告》即把技術學校教育列入了干部培養之中,“我們目前培養干部的工作狀況是怎樣呢?據統計,……培養中級技術干部的技術學校。全國有五百零七所,學生十一萬余人”。1952年3月。《政務院關于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指示》明確指出:“我們的國家正在積極地準備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培養技術人才是國家經濟建設的必要條件,而大量地訓練與培養中級和初級技術人才尤為當務之急。根據各方面的初步估計,在五六年內,全國經濟建設約需中級和初級技術干部五十萬人左右。我國現有的中等技術學校。在數量與質量上。均遠不能適應此種需要。為此,各級人民政府應領導各有關部門共同積極整頓與發展中等技術教育,以解決國家建設所迫切需要的中級和初級技術干部問題。”1952年教育部頒發的《中等技術學校暫行實施辦法》明確規定,中等技術學校培養為人民服務的初級和中級人才。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改進中等專業教育的決定》再次重申了這一定位,在這個決定中的開始指出:“根據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中等專業教育的任務在于有計劃地培養中等專業干部,以保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同年,當時的高等教育部制定的《中等專業學校章程》再次明確,中等專業學校的任務是培養為人民服務的中等專業干部。這一培養目標基本延續到了20世紀末期。
而技工學校的廣泛建立是在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之時,技工學校在建國初期只有在東北的三所。即1946年5月創建的大連機車技校、1948年創建的哈爾濱車輛廠技工學校、1949年東北機械工業管理局創辦的技工學校(后發展成為現在的沈陽工業大學)。對一些城市失業需要就業的人員還主要是開辦短期職業(技術)補習學校(班),在一些企業附設了一些夜校或技術工人培訓班。學校技能教育的廣泛開展是從1953年開始的,隨著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特別是156項重點工程的興建,各行各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開始增大。中央各部委開始建立或委托地方建立技術工人學校,開始了廣泛的學校技能教育,主要集中在與機械設備操作有關的行業領域。由于后來我國實行了以身份制度為主要依據的人事和戶籍管理制度,技工學校培養目標定位于工人。
進入20世紀末。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勞動力進入了市場化,普通中專和技工學校的畢業生制度安排的目標分工不存在了,給畢業生所能附加的身份標志蕩然無存,他們都需要面向市場來辦學。市場需求決定了他們應該教什么。
學校職業教育應該教什么也隨著不同教育的供給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在新中國建立以后至20世紀末,由于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沒有明顯的大規模增長,普通中等專業學校作為高等教育重要補充的技術教育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但是,從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之后,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張。高等教育在校生從1998年的340.87萬人,迅速增長到了2007年的1884.90萬人,年招生從1998年的108.36萬人增長到了2007年的565.92萬人,高等教育規模擴大了5倍。同時,1998年之后。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專業教育畢業生也從政府分配制度轉向市場化方向發展,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之后。勞動力迅速向市場化方向發展,時至今日可以說已完全進入了市場化。由于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學生年年增加。2009年高等教育畢業生已超過600萬人,而2008年我國年新增就業崗位僅為1113萬,今年新增就業崗位不會太樂觀,按照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看,在高等教育畢業生占這么大的一個比例的情況下,中等職業教育要想和高等教育面向相同的技術崗位已經不現實了,高等教育的規模足以能夠滿足崗位需求,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是大家認為的事實,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初次入職要想進入技術或管理崗位就變得非常困難了,當然并不排除有個案還可以進入技術和管理崗位,中等職業教育需要更多地面向以技能為主的一線操作崗位工作。所以。中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尤其是原來的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從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發展和就業人口數量看,在未來的若干年內,學校職業教育轉向從事技能教育的發展趨勢是難以改變的。
既然學校職業教育進行技能教育成為發展的必然,是否意味著學校可以包攬所有的技能教育呢。或者說哪些技能教育更適合學校職業教育,學校進行技能教育需要哪些條件呢。從學校職業教育職能和優劣勢看,學校職業教育進行技能教育至少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
一是工作場景的可模擬性。要進行技能教育,就要有可以操作的設備或工具。從實現的難易程度看,具有單機工作性是最容易實現的技能教育條件。如機械加工類的機床操作工、汽車維修工、計算機相關專業等等,此類專業所涉及的操作設備一般都可以在學校環境中很容易實現。而與流水線有關或生產過程不是單機完成,而是由多機同時工作才能進行生產的,在學校職業教育中往往就難以進行場景的模擬,如汽車裝配工、鋼鐵生產過程的操作工、化工生產的操作工等。這些行業不僅存在學校難以模擬環境的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生產設備和工作過程的獨特性,如化工企業,不同化工產品其流程與設備的組合相差極大,即使模擬某個化工企業的生產流程與設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掌握其他化工企業的生產過程。早在幾年前,網絡上就有一則消息,此消息稱某鋼鐵企業年薪20萬元
招聘不到一個合格的爐長,由此引發了對過去中專教育的懷念,消息的撰寫者談到這樣的工作本科畢業生干不了也不愿意干,而中專又沒有這樣的人才培養了,所以招不到此類人才,好像這是由于教育問題引起的。難道過去中等專業學校中存在可以用于學生培養的鋼鐵生產線,從我知道的有限文獻中還沒有看到過。即使在計劃經濟時期,這種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也不是學校職業教育能夠完成的,也主要靠學校進行基本的理論教育。實踐是靠企業來進行的,只不過那時企業不講效益,學生實習也是計劃經濟的一部分。一個企業為另外一個企業培養高水平操作人員那是兄弟的友情,是理所應當的。不過在今天。就沒有那么容易了,自己不培養,靠別人培養是不現實的,這樣的崗位若你可以出到20萬元。別的企業恐怕也不會太少,靠挖別人的墻角不容易。至于說本科生不愿意干,那是企業薪酬制度設計有問題,如果在辦公室不太忙的工作就可以拿到更多的工資,誰會愿意到一個煙熏火燎卻工資少的崗位呢。這樣的工作崗位什么學校的畢業生可以馬上勝任呢,這類崗位的教育盡管需要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但在學校職業教育卻很難完成。這涉及了校企合作問題。在這里不作討論。后面將用專門的篇幅進行探討。
二是操作技能的通用性。由于我國勞動力已經市場化,如果操作技能沒有通用性,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可能就會大打折扣,這是訂單培養一直爭論的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足夠的崗位可以提供,那么按照企業要求進行訂單培養是很危險的。據我了解的一些情況,一些所謂的訂單教育學生畢業后,是難以完全在制定訂單企業就業的,即使就業往往會在一些與技能無關的崗位上,直至你心甘情愿地離開,為企業提供了一段時間的廉價勞動力而已。所以,學校職業教育對培養的技能應該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這樣可以為畢業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就業空間。不至于被企業的苛刻條件所綁架。至于說,一些學校把所謂訂單教育的狹隘技能培養作為可以就業、甚至盡可能與知名企業簽訂訂單作為招生宣傳,一種吸引生源的手段,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但這種狀況是難以持久的。
三是技能操作過程的短周期性。學校職業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學校教育具有自己獨特的組織原則和教學規律,進行技能教育也必須在學校教育規律下能夠完成,這種技能培養在學校職業教育中才容易實現。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不妨以農業教育為例,上篇我們提到我國近代陶行知先生曾致力于鄉村職業教育對農民進行廣泛的生產知識和技術教育最后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存在進行農業教育技術上的難題,這個難題,至今依然存在。我們知道,農業生產中的各類作物生長周期,是由作物類型及品種所決定。我們是難以改變的。而學校職業教育本身是有學制周期限制的,教學組織也有學制周期下的小周期。拿小麥來說。小麥從播種到收獲需要跨年又長達7個月之久的時間,對一個小麥管理教學長達這么長時間是不現實的,如果是果樹那就更麻煩了,過去的蘋果樹從栽種到掛果需要長達7至8年的時間,總不能把學校職業教育的果樹專業的學制周期拉大到這么長的時間吧,即使現在的果樹新品種從栽種到豐產也需要一定的年限。顯然。按照技能培養模式來組織教學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農業教育更適合理論和技術教育,只要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也就達到了學校職業教育的目標。
四是具有技術含量和不易掌握性。具有技術含量和不易掌握性二者是相關聯的,如果技術含量太低和很容易掌握,可能就不需要到職業學校學習了,進行短期培訓更適宜。技術含量的高低一般情況下都可以用是否需要復雜的理論支撐為重要標志,不易掌握性是指需要一定反復操作才能達到基本要求。我們還以農業教育為例,我們很少見到,在學校職業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田間施藥的技能培養,一般也沒有進行手工收獲或進行田間管理的反復技能訓練,如小麥的收割、土地的平整等等。至于機械耕作的操作訓練等,其實已經不是對農業生產技術本身的培養了,而主要是對機械操作技能的培養了。培養具有技術含量和不易掌握性技能是學校存在的基本價值所決定的。再舉一個大家十分熟悉的行業作為例子,即美容美發行業,其就業人數已不是小的群體。一些職業學校一直想開辦此類專業,在職業學校可以進行靈活學制的討論中也涉及了此類專業。美容美發人才的培養一直沒有擺脫以短期培訓和學徒為主要形式的存在。為什么?原因很多,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行業的崗位工作沒有形成一套理論支撐體系,沒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去總結、去試驗、去發展理論。好像就是一個操作不易掌握的問題,只要不斷反復訓練就可以了。所以此類崗位的培訓一直難以成為學校職業教育的專業教育形式,與此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所以,具有技術含量和不易掌握性的技能培養是正規學校職業教育與一般職業培訓的重要區別。
五是經濟成本可以承受性。工作場景的可模擬性本身就是一個經濟成本問題,它的經濟成本主要體現在初期的投資能力,但是,即使初期能夠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起模擬的技能教育環境,還有一個培養過程成本的經濟可承受性。這不是一個新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大力發展技工學校時就面臨這樣的問題。當時,在技工學校技能培養過程中,實習過程中原材料的消耗就成為了問題,如車工實習出現的“大車小,小車了”的現象,1954年國家勞動部批評了技工教育為實習而實習、浪費原材料的做法,要求學生從第一次實習開始,即應與生產結合。生產有用的制品或成品。為此,當時的西安第一航空技工學校開始試行產教結合,在學校建立附屬工廠,學生培養與生產相結合,以此來降低培養成本。1958年1月,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的第四十八條指出,“一切中等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試辦工廠或農場進行生產,做到自給自足或半自給,學生實行半工半讀,技工學校可以多招些學生,但不要國家增加經費”。1958年2月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薄一波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作《關于一九五八年度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工業學校,都應當像西安第一航空技工學校那樣,逐步地設立附屬工廠或者參加有關的工廠勞動。1958年3月,勞動部馬文瑞部長在全國技工學校工作會議作了《勤儉辦學,為培養思想好、技術好、身體好的新工人而努力》的報告,發出了全國技工學校響應西安第一航空技工學校執行勤儉辦學方針,實行半工半讀,達到自給自足的倡議。此后,不少學校開辦學校實習工廠并進行產品生產,與生產相結合進行教學實習。技工學校生產計劃后來被列入地方或行業主管部門的生產計劃內。在一些地方還曾出現從廠辦學校、學校辦廠、廠辦學校的不斷轉換特例。如目前的重慶五一高級技工學校,重慶五一高級技工學校最早是全國總工會西南辦事處于1951創辦的地方國營重慶市搬運公司五一機器制造廠,1955年4月,四川省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地方國營五一機器制造廠擴大為重慶市五一技工學校,同年開始招生。1956年10月,遵照國家勞動部指示,學校改名為重慶市勞動局工人技術學校。1969年12月,經重慶市革委會批準,學校由校辦廠改為廠辦校,定名為重慶五一機床廠。1980年7月,學校恢復為重慶五一技工學校,隸屬四川省勞動局領導(此材料來自重慶五一高級技工學校主頁的學校歷史沿革)。但是,在進人市場經濟之后,學校興辦企業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學校附屬工廠作為生產企業難以生存下去,以至于20世紀90年代后。一些學校附屬工廠的沉淀人員成為了一些技工學校的沉重負擔和遺留問題,至今還有一些學校沒有徹底解決。
提出這樣的要求,馬上就會面臨一個矛盾,一方面要求學校職業教育要進行具有技術含量和不易掌握的技能培養,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經濟成本可承受性,這是相互矛盾的,這的確是一個矛盾,進行具有技術含量和不易掌握的技能培養是學校職業教育應該教什么所要求,是學校職業教育的社會職能所在,而具有經濟成本可承受性則是學校職業教育能夠教什么的一個客觀現實。怎么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既能達到學校職業教育的基本社會職能,又能夠切實可行呢,這是需要討論的重要問題。首先看具有技術含量和不易掌握性在學校職業教育進行技能培養中如何體現。即下篇要討論的內容:學校職業教育應該教什么之三——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支撐理論體系重構。
責任編輯張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