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賓
德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我國當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中,已是教師義不容辭,刻不容緩的神圣職責。我們美術教師不僅毫不例外,而且首當其沖。在美術課中,美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結合進行的。美術課的德育功能是十分明顯的。作為一種美術活動所具有的德育價值,幾乎隨著美術課的整個過程出現。美術課在作為德育手段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沒有的優勢。美術的特征是藝術形象,它不是理論的說教與灌輸,因此,在美術教學中美術教育和德育應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
新課改的實施,對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場強烈的沖擊和嚴峻的考驗,美術教師也不例外。美術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學生學習活動方式考慮,劃分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每一學習領域既各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緊密相關。
那么如何依托不同領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并產生良好效果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探索和思考:
一、挖掘教材內涵,提煉德育因素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重視發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美育。例如在“造型·表現”教學中選擇造型優美、色彩協調、明快而富有意義的實物作為教材。我們帶領學生到郊外去寫生,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絢麗多彩的風光,或者教育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描繪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養他們對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的感受和認識能力,使他們熱愛生活。又如,在“設計·應用”教學中,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變化、統一、對稱、對比等形式美的原理法則,并把這些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在“欣賞·評述”教學中,指導學生提高欣賞和評價美術作品的能力,接受藝術美的教育。充分運用美術的特點把美術課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在愉悅的、有興趣的學習過程中接受美的教育。
二、“欣賞·評述”中陶冶情操,以美育人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欣賞課是滲透德育的極好機會,它可以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對學生進思想品德教育。中學美術課本中每一冊都安排有欣賞課,欣賞課的內容包含很多,有西方繪畫雕塑欣賞,有中國的民間剪紙、風箏、面具等民間藝術欣賞,還有中國的書法繪畫、園林建筑的欣賞等等。通過對每幅精品的欣賞,自然提高了學生對民族文化傳統的認識。在教師生動的講解中,讓中學生感受偉大祖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以及民間藝術的優美和深沉。如在上《秦始皇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等課時,祖國寶貴的美術名作,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智慧,經過教師的指導,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藝術的良好思想品格以及傳承美術文化的責任感;我還利用美術課向學生講徐悲鴻的故事,講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畏邪惡勢力的傲骨;講齊白石的故事,講他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深厚的民族情感,講他一生勤奮追求的精神。鼓勵學生立志為國學本領。
三、“造型·表現”中厚德啟智、激勵創新
隨著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新課程對教師的一個重要要求。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創新教育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如在(手繪線條圖像>一課時我組織學生在進行“我們的校園”寫生的活動中,不僅讓學生學會用線條組織一幅畫面,我還要求學生把平時見到的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情景融合到校園里。有的畫學校大門同學放學井然有序的情景,有的寫生校園里的一棵大槐樹.將課間十分鐘同學們在樹下游戲和鍛煉身體的情景畫了下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造型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談到選取學校景物時,要幫助學生尋找校園最美的景物,自然而然地進行了愛校的教育,還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美的表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從而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四、“設計·應用”中囤積美德、熱愛生活
在新教材中,“設計·應用”課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內容種類很多,有包裝、紙立體、環境雕塑、面具設計等等,占美術課內容的35%左右。在此領域中,不僅要教學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還要對學生進行愛藝術、愛勞動及愛集體的高尚情操的培養。工藝教學能使學生眼明,手巧和促進思維能力發展,培養他們耐心細致、整潔有循序工作的好習慣。
如學習《設計制作環境雕塑》一課時,在制作過程中,同學們的自由組合,工具材料的互相借用,技能上的切磋、交流、合作都是培養人與人交際能力,集體主義合作能力,體現友誼的德育因素。學生學習了環境藝術知識,懂得美的環境不是光靠昂貴的材料堆砌的,而是需要有高尚的修養與文化的追求。號召學生愛護花草樹木、珍惜土地、保護動物、節約用水、不隨地亂扔果皮紙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
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珍惜使用材料的節儉教育。我提倡低耗佳效,我在班上樹立勤儉節約的好榜樣,指導他們合作購買材料,怎樣使用材料可以盡量避免浪費,我還鼓勵學生廢物利用。變廢為寶,多采用一些廢舊物品進行手工制作,使學生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珍惜今天的美好的學習生活。
五、“綜合·探索”領域滲透集體主義教育
加強和指導學生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重要方式,也是學校德育工作培養集體觀念的一項重要內容。
再如,美術活動有不少是集體活動:出外參觀展覽。室外寫生,舉辦習作展覽,進行新年晚會的環境布置等。如何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應該由美術教師來引導。
我始終堅信:道德是感染出來的。在美術課教學中滲透德育,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這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是其他德育方法無法代替的。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只有在美術教學中,把美和學生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以美育人.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教育功能,才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