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梅
摘要: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本文從作文教學的批閱入手,以作文互批為切入點,探討這一方法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積極意義。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但作文批改費時多,收效少,是語文教師的心腹之患。我從事語文教學20年,逐漸認識到學生互批作文的重要性,它不但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積極意義。
一、轉換角色,誘發學生對作文的評改興趣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諸多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對學習效率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正因為在大多數學生的意識中,寫作無法推托,而批改作文,是于己無關的事,所以他們對于老師“愚公移山”式的勞動,也并無多少同情,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大部分學生拿到作文后,先看給我評了幾分,然后看后頭批語是四個字還是八個字,怎么批,完了,抽屜里一放,算了。老師的精批細改完全埋沒了,叫做徒勞無功。”
為何會造成這種狀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兩點:第一是學生自己沒有參與,不容易引起關注。第二是評語的平淡或概念化。語文教師的工作負擔重,很難在短時間內寫出高質量、論文式的批語。
如果組織學生相互批改作文,讓學生與教師的角色發生互換,學生在心理上就能產生一種新的興奮,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旁窺心理,使對閱讀他人作文,有濃厚的興趣,大多數學生愿意看別人的作文,給人家挑毛病。這就使得學生在相互批改作文的過程中,會比較關心別人的文章,評語也寫得相當認真;被批改者更會前所未有地關心起作文評語來,對它進行反復琢磨和研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毫無疑問,作文互批活動,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對寫作和評改的關注是有積極作用的。
二、增加壓力,激發學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動機
學生把作文交給老師批改,評語的好差,對他們沒有什么壓力。而在互相批改時,學生心理上就會發生某種變化。青少年心底有一種很強的自我意識,在同齡人中間,特別是在異性面前,尤其不愿露丑。有些本來不很重視作文的學生,也會在互批中盡力把作文寫得更好些。
心理學家們都認為,那些在平時喜歡吵吵鬧鬧的學生,并不是不顧自己形象,而是由于他們過分地注重自己的形象,在成就動機和自尊觀上發生了偏差。他們平時所表現的異常行為,是出于一種嘩眾取寵的心理,想借此來宣告自己的存在。而對于寫作來說,沒有學生認為文理不通、書寫混亂是什么“英雄行為”,所以互批的壓力使他們努力地“避邪趨正”。
在長期的觀察中,我發現越是在平時脾氣比較倔的學生,對互改作文的反應就越敏感。可見互改作文對于幫助學生抑制錯誤的“自尊”意識,激發正確的成就動機是大有益處的。
三、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自信力
學生對教師的評語的反應,除少數不看者之外,大多是順從。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這已經是一份“最高法院的判決書”,不想再去琢磨誰是誰非,這種心理狀態,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開發。
學生互批作文,情況有明顯的不同。多年來,我較多地采用學生分組評改的辦法:評語由大家集體討論,組長執筆,鼓勵學生為自己爭辯。這就打破了“一言堂”,增加透明度,營造了一種教學民主化的氛圍。面對這種“初級法院”的“判決”,許多學生找回了自信,總要查一查批改的結果,對一對自己的文章,有不同的意見,會努力尋找為自己辯護的理由。雖然這似乎有點“亂”的感覺,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鼓勵探討所創設的學術民主化情境,對于倡導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信大有裨益的。
四、體驗甘苦,培養學生為人辦事的責任心
每個教學班上,總有幾個學生草草了事,亂涂亂抹。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辦事缺乏責任感。這些學生不光作文隨便,而且在對待其他事情上也有類似的表現,只求自己“瀟灑”,不替他人著想。
以傳統方法改作文,教師給批上“作業潦草,下次務必注意”等語,貌似嚴厲,實則是隔靴搔癢;采用學生互批的辦法,有利于治療這種頑癥。
五、復歸本位,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好習慣
修改文章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但是我們大部分教師卻在越俎代庖,學生作文教師改,仍然把學生放在非主體的地位。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文章應該怎樣立意,怎樣布局,怎樣煉句,這種能力只有學生自己在反復修改不斷實踐中才能提高。寫好一篇文章,是一時一事的成績,而養成好的習慣,則是受益一輩子的事。
讓學生們自己批改作文,這是一種本職的復歸,真正把學生推上了主體的地位,它不光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批改的觀念上發生了改變:第一,從只能有老師做到學生也可以做;第二,從能夠勉強的做到能夠做好;第三,從應該是老師的事到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培養這種觀念和習慣,是真正的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養人才潛能的“終生教育”。
六、促進交流,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集體感
集體感是培養學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協作、互相促進中進步的重要心理因素。錢夢龍老師曾說,“石子只有在碰撞中才會爆出火花”,思想上的許多發現和創見,常常是在相互交流和切磋中獲得的。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更需要有善于與人共事的心理素質。
學生互相批改作文,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人都充當其中的一個角色,商量、討論和爭辯。在集體批改中豐富各方面的心理體驗,可以使個人的位置擺得更正,交際習慣和與人協作的性格會逐步形成,個人的集體感會不斷增強。這種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養,其意義遠遠超過作文批改本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這是智力開發中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適當的組織學生進行作文互批,是富有改革意義的實踐活動,絕不應該把它看做僅僅是為了減輕教師負擔的被動措施和權宜之計,而是在具體教學環節中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單位:青龍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