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元禮
摘要:新課程強調教育的工具性,更強調教育的人文功能——關注人的生存,使人成為人。教育不僅僅要為學生提供知識、發展知識,更要“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使他們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用“真實”的眼睛看學生。
關鍵詞:教師;真實;學生
在新課程改革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說:“我們的基礎教育瘋了!”她說搞教育的人竟然不重視科學,不研究孩子成長規律;不僅不重視,反而變本加厲地給中小學生施壓,使孩子的身心遭受極大的摧殘。她還指出,現在是到了修正空洞說教、對教育觀念進行徹底轉變的時候了。我們必須用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地正視基礎教育存在的誤區,找出教育失誤的癥結所在。
于是開始了新課程改革。而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9年了,我們的教育真正改變了嗎?沒有。反而變本加厲!應試教育愈演愈烈:抽考,排名,教師教死書,學生死讀書,只要能提高分數,什么手段都敢用。“中國的基礎教育還在瘋!”這句話深深震撼著我,我們需要冷靜思考:究竟什么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究竟應該打什么基礎?
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指出:“基礎教育是向每個人提供的并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識、觀點、社會準則和經驗。它的目的是使每一個人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力、創造性和批評精神,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和幸福,并成為一個有益的公民和生產者,對所屬的社會貢獻力量。”
審視我們的基礎教育,我們用很功利的教育思想指導著我們的教育行為,而忘卻了我們應該進行的是人的教育,是個性差異的孩子的教育,是發展中的孩子的教育。我們現在的教育僅僅是在為學生升學考試打基礎,為了學校的名聲,為了教師的名次,把基礎教育簡化成了幾門學科的教育,變成了死背教科書、濫做練習題的教育。我們面對活生生的個體生命,卻給予了冷冰冰的書本知識的灌輸。
面對學生,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并時刻關心著他們?我們是否以寬容的胸懷對待每個學生,以陽光般的心態對他們進行引導?我們的課堂是否以人為本?是否努力創設一種具有真實性,易為學生接受和理解的課堂心理氣氛?我們愿不愿意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是否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其學習情景和心理感受?
教育不是把每個孩子變成鋼,而是把每個人的長處發展到極致。我們承認人無完人,但我們總在用成人的思維、用過高的標準苛求學生。長期以來,我們在關注學生短處的同時忽略了學生長處的發揮,較少關注學生的個性成長和發展需要,這種教育只能孕育平庸。
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提高教師的資質,增強教師的職業素養,用教師的魅力、能力和知識,讓每一個學生充滿信心,讓每一個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我曾經聽過一節小學主題班會課——“暢談理想”。教師以親切的口吻鼓勵學生大膽地談自己的理想,很多學生都充滿自信地描繪著自己想成為科學家、軍事家、藝術家、企業家等的遠大理想,但有幾個同學顯得局促不安、吞吞吐吐。教師“耐心”啟發未果后,就自己給這些學生作主了,并很冷靜地給學生規劃未來:“李明,看你體育不錯,做個運動員;王丹,你不太適合交際,但可以做個藝術家;劉剛,你爸爸是個廠長,你將來可以做經濟學家;程琳,你沒什么長處,就只有當農民了……”有時教師急切地用自己價值觀和評判標準去安排孩子的未來,希望他們成為“鋼”;有時,我們用帶有歧視的眼睛讓孩子“就那樣去吧”。一個教育考察團到澳大利亞去訪問,問三個高中生將來要干什么?一個說要開拖拉機,一個說開面包店,一個說一定要當農民。答案是那么的切合實際,是那么的可望可及。我想,中國的學生幾乎沒有會這樣回答的。
教育不僅在傳授著知識、技能與能力,更在深刻影響著每一個孩子的人格形成,陶冶著孩子的心理發展,形成孩子的價值追求、思維方式。在學校工作中,我們常常見到兩種老師:一種老師兢兢業業,對學生特別認真、特別負責,上課提前,下課拖堂,學生成績也不錯,但學生越學越累,越學越不想學;另一種老師看起來不是特別賣力氣,但他們與學生關系特別好,學生成績也不會差,特別是遇到大的考試的時候,學生發揮得更好,而且,學生能夠享受到學習的喜悅。由此可見,教師的情感、態度,學生在校園里的幸福感,對我們新的課程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一旦學生公認我們的教師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可親近的人,教師的威信就自然產生了,教師的人格也就成為無形的教科書,將對學生的成長、發展產生長期的甚至一輩子的影響。
因此,作為教師,不要把學生作為爭功圖利、完成任務的一種工具,要用“真實”的眼睛看學生,用寬容、博大、充滿陽光的心境去影響和感染學生,讓學生在一種充滿美好“前景”的氛圍中滿懷激情地成長。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城關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