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所謂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教師以口頭語言向學生提出問題,以引發其回應或回答;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生成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回應或回答。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課堂提問作為一項可操作、可演示、可評價、可把握的數學教學技能,已越來越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
一、充分備課——課堂提問的前提
1.備教材
有效課堂提問的必要前提之一是充分鉆研教材,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問題,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從而理清教材體系,透徹掌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提出有效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2.備學生
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教師只有深入實際,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問題,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
二、開放課堂——有效提問的關鍵
1.營造開放性氛圍
營造開放性氛圍,取決于課堂教學中的民主管理。而課堂提問以自然親切的態度,充分尊重學生的回答作為教師民主管理課堂的重要體現。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充分尊重學生,才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思維、踴躍發言,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要以親切溫和的態度,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不要輕易打斷他們的發言;當學生不能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教者更應充滿耐心,積極創設生動、活潑的啟發氛圍,靈活變換不同的啟發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回答。
2.設計開放性問題
開放性問題是啟發式教學改革的產物,課堂提問的變式、設疑等方法手段均屬于此范疇。它的核心是靈活應用數學思想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使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并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例:“六一”兒童節那天,四(5)班有48人去參觀科技館。科技館售票處規定:1人券2元,團體15元(可供10人參觀),請設計最佳的購買方案。學生思考如下:如果買2元個體券需2×48=96(元);買團體需15×5=75(元);團體與個體合買需15×4+2×8=76(元)。通過對比思考,學生探求到了解題的思路和方法,確立了團體購買的最佳方案,找到了數學知識和實際問題的最佳切入點,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目的。
3.引導質疑問難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可見,教會學生“問”比教會學生“答”更為重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要做到兩點:一是敢問;二是會問。因此,在平時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適時表揚學生提出的好問題,可經常舉行“看誰問題好”的比賽,以此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培養其質疑問難的習慣。例: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學生找出了生活中許多三角形應用的例子,而要轉入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學時,筆者適時鼓勵學生質疑。一學生靈機一動問:“生活中怎么會有那么多三角形呢?”如此承上啟下的問題,不僅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又為探究三角形的穩定性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三、積極評價——課堂提問的發展
所謂教學評價,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作出的一系列價值判斷行為。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教師提問后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適當的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實現預定發展目標。
(1)評價性質:一種是肯定性的、激勵性的;一種是否定性的。
(2)評價方式:重復學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確認;歸納學生回答的要點,對學生的思考和語言表達進行延伸或追問,促使學生加深理解;對學生的回答補充新信息,提出新見解;引導他評等。
(3)評價語言。評價語言應慎用一些如“很好”“非常好”等習慣性用語,可適當多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語言。如:“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很好的主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師積極的評價能夠促進課堂提問的發展,學生也會在教師的積極評價之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從而引導他們逐步登上知識的殿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城南辦事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