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9月21日)
中華新聞報倒閉傳遞的信號
8月28日,中國新聞出版報發布了中華新聞報停刊清算公告。這是迄今第一家中央級新聞報紙倒閉。中華新聞報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中央級媒體,創刊于1993年5月5日。
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報業改革的一個強大信號,未來報業發展必定要走向一個市場化運作的全新階段。只有符合市場規律,受到市場歡迎的媒體才能生存。未來報業改革可能還會面臨重重困難,但是這畢竟是開了個好頭。也有人認為,未來報紙倒閉的現象會越來越常見。中華新聞報的倒閉更多的是由于其定位不夠明晰以及管理團隊水平低下所造成的。這些看法,道出了人們對于新聞出版行業市場化發展趨勢的共識。新聞出版業的深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讓市場主體和權力主體分開,讓采編與經營分開。
不過,新聞出版行業從“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轉變為以市場化、企業化為重心的運營,要警惕“企業單位事業化管理”的問題。中華新聞報的倒閉,似乎給報刊體制改革發出了緊迫信號。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近日透露,國家將對那些效益較差、資不抵債、人才缺乏、發展難以為繼,或者存在嚴重違規行為,或者主管部門或主辦單位不愿意繼續辦下去的新聞出版單位,下決心停辦退出一批。同時,對那些實力較強、基礎條件較好的新聞出版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在安排重點項目、配置出版資源、上市融資等方面予以支持。
他表示,要將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同出版資源整合、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鼓勵業務相近、資源相通的新聞出版企業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進行并購重組。爭取在3到5年內,培育六七家資產超過百億、銷售超過百億的實力雄厚且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新聞出版企業。
希望中國新聞報的倒閉,不僅僅是一家報紙自己的事情,而是能夠作為一個警告,讓眾多在事業單位的“溫床”上舒服穩當慣了的相關機構,也出來呼吸一下秋天的涼氣。
不熱不冷的北京書博會
9月3日,第1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開幕。短短一周,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800家出版發行商匯聚北京,十幾萬種的中外文圖書琳瑯滿目爭奇斗妍,20多萬名參觀者蜂擁而至,更有近萬種西班牙出版的書刊增添異彩。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從1986年創辦之初的“無名小輩”成長為今日全球四大書展之一。展覽面積由第一屆的7800平方米擴大到今天的43000平方米,展臺和參展商數量增長了6倍,參展圖書總量增長了3倍……書展上可“讀”的不只是書。異彩紛呈的中外出版交流和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圖書博覽會的一大亮點。各種講座、研討、讀書會等活動內容和形式均有創新。據統計,這次書博會共達成中外版權貿易意向與協議12656項,比去年增長10.52%。在已達成的版權合同中,引進與輸出之比為1:1.29。版權貿易輸出產品從以前集中于語言教材、中醫、養生、菜譜、氣功等圖書,逐漸擴大到反映我國文化和當代中國的書籍。
對主辦方精心打造的這場盛宴,國內出版界有人卻戲謔地將參展稱為“規定動作”,在上海書展之后,十月的法蘭克福書展之前,北京書博會對他們而言就像“雞肋”。他們認為,書博會的展示功能已遠遠大于版權貿易的功能。而安排在周末的公眾開放日,普通讀者對精美的圖書,也只能遠觀不能購買。海外一些參展商也坦言,參展的書大都是半年前或去年底的。而法蘭克福書展之所以令出版界心向往之,很重要一點就是幾乎窮盡了一切新書。它的規模促成了全世界近75%版權貿易。
建設學術共同體凈化學術環境
9月8日,第11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指出,學術評價體系出現的一系列“怪現狀”,亟待學術共同體發揮基礎性作用。
韓啟德說,中國科協的調研顯示,部分科技工作者對現行評價體系的不信任感和挫折感相當強烈。在政府科研經費資助和項目管理上,官員的權力過大,往往直接指定和左右評審專家;在人才評價和科技成果、資助項目評定上,缺少嚴格意義上的同行評議,把論文發表數量、引用率等量化指標作為唯一標準,形成“學術工分”式的評價方法;在獎勵上,重政府獎勵,輕學術共同體獎勵,缺乏銜接,一些政府獎勵的同行認可程度比較低。
韓啟德認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學術共同體沒有能夠在學術評價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學術共同體的主動性、責任性、積極性和自身能力都不夠”。學術共同體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學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規范,相互尊重、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推動學術的發展,從而形成的群體。在這里,科學成為了一種存在方式,一種人生態度,甚至是一種精神境界。學術的評價、學術的標準、學術上的分歧,所有學術上的問題只有依靠學術共同體才有可能得到解決。
學術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具有啟發意義。
喬向春輯